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郑州生态展画卷 美丽绿城款款来
http://www.hnta.cn 2017/12/6 10:10:15 来源:郑州晚报 点击: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虽然已是初冬,但每逢周末,还有不少市民到郑州绿博园、郑州树木园等处休闲。在郑州市区及各县(市),还有9个森林(湿地)公园在建或即将开建。未来几年,对于郑州人来说,“森林拥抱城市、绿色融入生活”将会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的确,近几年郑州市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人们不知不觉中已在享受着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郑州一直有着“绿城”的美誉。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老城区改造和道路拓宽中忽视了造林绿化,城市绿化率不升反降,“绿城”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着眼于恢复“绿城”面貌,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用10年时间在城市周边营造百万亩森林,把郑州建设成为森林生态城市。2009年,创建森林生态城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2011年底,郑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森林生态城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委托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确立了“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让绿色融入生活,让健康伴随你我”的建设理念,勾画了“一核、二轴、三环、四带、五园、六城、十组团、多点、多线”的森林城市布局。2014年9月,郑州市被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至201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36%。

    建设“绿道”,打造“绿项链”。2012年起,郑州市将生态廊道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自2012年生态廊道建设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建设提升生态廊道3588公里,绿化面积达3亿平方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三级生态廊道网络。大面积的绿植对调节气候、阻挡风沙、降低尘埃以及PM2.5、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改善了道路沿线生态环境。2016年,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我市开始部署建设环城林业生态景观带,为郑州系上“绿项链”。这条“绿项链”以主城区的绕城高速、连霍高速、京珠高速为轴线,在长111公里、两侧各200米范围内,进行高标准绿化。内侧以现有林带为基础,通过增加常绿、彩化树种等措施,以栽植高大乔木树种为主,建设单侧50米的环城林业生态防护林带;外侧50~200米,以引导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等为主,建设环城林业生态产业圈。

    目前,郑州市已投资17.9亿元,完成郑州环城林业生态景观带111公里绿化种植,绿化面积3316.6万平方米,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生态支撑。立法呵护“郑州之肾”。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郑州黄河湿地是“郑州之肾”。2015年12月31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郑州再添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2016年底以来,我市积极推进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涉及采砂、餐饮等生态破坏问题已完成清理整治。为加强郑州湿地保护,今年10月1日,《郑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要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这是全省第一部涉及湿地保护的市级地方性法规,为更好保护郑州市珍贵的湿地资源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今后,在郑州湿地保护范围内,开垦、围垦、烧烤、野炊、捕鸟等一系列破坏湿地的行为将被禁止。

    未来,一个更“绿”的“绿城”将出现在你我面前。

作者:武建玲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