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牵国运,文脉连国脉。一座古城,跨越千年的流光岁月,留下的不只是斑驳的城市肌理,更留下了需要维系的文化血脉。“做好古城修复工作是历史责任,而老城区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二者不可偏废。”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开封旧城改造工作开展情况时如是说。
开封是一座有4000多年建城史、7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色。在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任务同样繁重的情况下,开封人始终怀着对古城的敬畏感,以新宋风引领开封古城保护,“循古”而“向新”,让古城千年文脉永续流传。
一城古韵
完整保留一脉文化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曾是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八个王朝的都城,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古城。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开封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40多处,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332处338项。承载着千年历史禀赋与文化积淀的这座古城,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保持风貌、彰显特色、传承文明,进而满足身居其中的百姓的现代生活之需?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给出了答案,从整体入手,保护古城区的空间体系、街巷肌理、文物古迹、建筑风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传承和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事实上,早在开封被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时,就秉承了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的城市发展原则,至今已坚持35年。
当时,针对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趋势,为缓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有效控制建筑高度,融合古今风貌,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1985年,开封市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河南省率先完成了《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5-2000)》。
1990年,结合该规划,开封市编制了《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规划》,针对古城风貌的保护,提出详细的规划,确定古城风貌保护分区及具体实施措施。2002年,开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开封市老城区保护与“田字块”改造规划研究,主要从老城区的容量、交通、特色保护、空间保护、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之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2006年,开封市邀请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名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领衔,编制完成了《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简称《规划》),成为指导、规范、约束开封古城保护和建设的权威性总体规划。《规划》规定,在老城“小式建筑、限高15米、灰色基调、宋式仿古”。在新区,严格控制风格、高度、容积率,利用屋顶、桥梁、路灯等,尽可能“插花”体现新宋风。
经近百位专家论证、修改,《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成为权威性总体规划。与之配套,又编制了古城墙保护、历史街区保护等专项规划,以及双龙巷、珠玑巷等单体项目规划。为避免因信息不畅致使文物遭破坏,开封公布城区247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规划地图上标注城区文物,所有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审批时均须避开文物点。
开封的老城区为啥没有建高楼?这是每一个来开封游玩的游客最为惊奇的事情。其实,从开封大规模启动旧城改造开始,“限高15米”就成为一条铁律。历届开封市委、市政府坚持古城保护的理念始终如一,并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协调一致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不搞“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力争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多年来,无论城市改造的成本多高、难度多大,为了保持古城的总体风貌,开封老城区新建筑始终未曾突破15米的天际线。
的确,开封古城保护,做得最突出的就是总格局不变、总风貌不变。老城区仍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还在重点地段规划了很多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和城市特征也在延续,没有千城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风俗继续发扬,没有被现代化吞噬掉。这是开封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封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黄昏,漫步开封老城,挂着相机的游客信步闲逛,本地居民骑着电动车往来穿梭,车筐里装着葱蒜和菜,也有老阿姨擎着收音机,听着祥符调。夕阳草树,寻常巷陌,熙熙攘攘,确是人间烟火地。
“古城是一个有现代居民繁衍的城市,在时光中自然生长、变化,同时得到保护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开封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泗说。
- “古”“新”兼容 走出古都保护新路子 2017/5/19 16:19:24
- 循“古”向“新” 新宋风引领古城保护 2017/5/19 16:18:01
- 为开封加分·文明旅游让生活更幸福 2017/5/18 9:07:17
- 开封市旅游委扎实推进文明旅游专项督导工作 2017/5/16 15:45:28
- 细微之处见文明 2017/5/16 15: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