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举办11届的三国文化旅游周,成为许昌市弘扬三国文化、加强经贸合作的高水准平台
http://www.hnta.cn 2017/5/4 17:12:1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4月28日9时,许昌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式在许都公园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客商会聚许都公园,共同参加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本届三国文化旅游周由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和市政府共同主办,以“曹魏风、 三国情、许昌行”为主题,深入挖掘许昌特色文化,整合许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许昌“汉魏故都·智慧之旅”的品牌形象。
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的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已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品牌。三国文化成为提升许昌形象的“金字招牌”、促进文化繁荣的战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三国文化旅游周既是弘扬三国文化、展示许昌形象的盛会,也是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平台。4月28日下午,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许昌市情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在许都大剧院举行。现场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18.9亿元,其中中德合作项目有5个,总投资20亿元(含)以上的项目有4个。
首届许昌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说三国》坠子书展演、曹魏文化大舞台暨饮食文化展……今年的三国文化旅游周,许昌市共组织10大类33项活动,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为外地游人和客商打开了一扇了解许昌的窗口。
以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昔日的许昌文化宫和人民电影院变身为曹魏古城建设的腹地。4月25日,在曹魏古城的文化宫半岛商业圈施工现场,挖掘机不断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在紧张有序地工作。这里借鉴了北京三里屯、南京秦淮河的运作模式,正在建设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位于老城中心的曹魏古城总投资70亿元,依据《考工记》中的宫城建制及城市设计,重在挖掘曹魏文化资源,擦亮三国文化品牌,致力于营造“汉魏风格、简约厚重、挺拔大气”的古韵古貌,打造曹魏历史文化展示高地,塑造许昌市人文形象名片。
依托厚重的三国文化底蕴推动曹魏古城项目建设,是我市打造文化龙头的一个缩影。
利用3年时间,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神垕古镇十里老街修整项目确立的目标。街道上,青砖、黑瓦、白墙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凸显着钧瓷特色的文化符号让游人陶醉其中。
一个文化龙头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衍生出诸多相关产业。曹魏古城建成后,将开展西湖花灯会、国际赛莲节、莲城惜水节、夜读《春秋》、3D灯光节等三国特色文娱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八方游客体验充满三国风情的市井生活,拉动住宿、餐饮消费,还可以延伸全域化旅游产业链条。据专家测算,届时日均游客数量可达1.1万人次,年均游客数量增至400万人次。
让文化融入生活,百姓其乐融融
2016年年底,许昌图书馆正式与8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签订了书香家庭图书借阅协议,为每个书香家庭提供百部以上书籍。书香家庭的邻居、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可以像到图书馆一样借阅图书。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市推行了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打造“书香许昌”。目前,许昌东站、新田360广场、南关办事处七一社区等启动了数字阅读服务试点建设工作,各试点月均电子书下载量在3000册次以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0万册次。市民对此好评如潮。今年,许昌市中心城区70个电子书借阅点建设将全部完工。到“十三五”末期,我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阅读服务网络。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市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每个村建成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的农家书屋。目前,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文化如歌,和谐共振。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6年,许昌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发展指数、行政环境指数、法治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步入了向好向快、向上向善、向富向强的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近年来,许昌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10多项“国”字号荣誉,又以92.5分的高分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大考”,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日益彰显。
许昌,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满载着群众的欢声笑语,正以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铿锵步伐前行。
挖掘本地文化,打造许昌特色品牌
曹魏故都,宜居莲城。在许昌,有着许多无可争议的历史文化资源。
全市境内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遗址、遗迹有200多处,旅游源单体达1125个,在全省位居前列。
距今8万—10万年前的“许昌人”头盖骨甫一发现便石破天惊,为现代东亚人类起源提供了佐证,在学术界有“欲探华夏祖,必访‘许昌人’”的说法;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禹州建立,让这里拥有了“华夏第一都”的美誉。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当时的许昌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文化是许昌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也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名扬四海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2回172处涉及许昌。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占了80处。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让三国名城、曹魏故都的文化品牌叫响神州;在泥与火的交淬中,钧瓷走出原产地神垕,走进香港、台湾、博鳌亚洲论坛、世博会,“神垕古镇·体验之旅”成为一张享誉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宜居花城·休闲之旅”深入人心,中原花木博览会以花为“媒”,扮亮花生态,做强花文化,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升级,签约金额不断增加,向世人展示了“花都”的特色和魅力。
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熠熠闪光。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是何时开始举办的?
2007年,我市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简朴务实”的原则,成功举办了首届三国文化周。如今,连续举办11届的三国文化旅游周成为弘扬三国文化、加强经贸合作的高水准平台。
通过三国文化旅游周,一大批知名企业、大项目落户许昌,助力许昌经济发展。三国文化旅游周借助市场机制的活力,将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和生产力。
许昌的文化竞争力在全省排第几?
我市着力擦亮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文化名片,积极培育钧瓷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制品产业和传媒创意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许昌市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三位。
本届三国文化旅游周由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邮政管理局、省邮政公司和市政府共同主办,以“曹魏风、 三国情、许昌行”为主题,深入挖掘许昌特色文化,整合许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许昌“汉魏故都·智慧之旅”的品牌形象。
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的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已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节会品牌。三国文化成为提升许昌形象的“金字招牌”、促进文化繁荣的战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三国文化旅游周既是弘扬三国文化、展示许昌形象的盛会,也是促进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平台。4月28日下午,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许昌市情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在许都大剧院举行。现场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218.9亿元,其中中德合作项目有5个,总投资20亿元(含)以上的项目有4个。
首届许昌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说三国》坠子书展演、曹魏文化大舞台暨饮食文化展……今年的三国文化旅游周,许昌市共组织10大类33项活动,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为外地游人和客商打开了一扇了解许昌的窗口。
以文化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昔日的许昌文化宫和人民电影院变身为曹魏古城建设的腹地。4月25日,在曹魏古城的文化宫半岛商业圈施工现场,挖掘机不断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在紧张有序地工作。这里借鉴了北京三里屯、南京秦淮河的运作模式,正在建设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位于老城中心的曹魏古城总投资70亿元,依据《考工记》中的宫城建制及城市设计,重在挖掘曹魏文化资源,擦亮三国文化品牌,致力于营造“汉魏风格、简约厚重、挺拔大气”的古韵古貌,打造曹魏历史文化展示高地,塑造许昌市人文形象名片。
依托厚重的三国文化底蕴推动曹魏古城项目建设,是我市打造文化龙头的一个缩影。
利用3年时间,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神垕古镇十里老街修整项目确立的目标。街道上,青砖、黑瓦、白墙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凸显着钧瓷特色的文化符号让游人陶醉其中。
一个文化龙头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衍生出诸多相关产业。曹魏古城建成后,将开展西湖花灯会、国际赛莲节、莲城惜水节、夜读《春秋》、3D灯光节等三国特色文娱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八方游客体验充满三国风情的市井生活,拉动住宿、餐饮消费,还可以延伸全域化旅游产业链条。据专家测算,届时日均游客数量可达1.1万人次,年均游客数量增至400万人次。
让文化融入生活,百姓其乐融融
2016年年底,许昌图书馆正式与8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家庭签订了书香家庭图书借阅协议,为每个书香家庭提供百部以上书籍。书香家庭的邻居、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可以像到图书馆一样借阅图书。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市推行了数字阅读推广工程,打造“书香许昌”。目前,许昌东站、新田360广场、南关办事处七一社区等启动了数字阅读服务试点建设工作,各试点月均电子书下载量在3000册次以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0万册次。市民对此好评如潮。今年,许昌市中心城区70个电子书借阅点建设将全部完工。到“十三五”末期,我市将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阅读服务网络。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市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每个村建成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的农家书屋。目前,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文化如歌,和谐共振。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6年,许昌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发展指数、行政环境指数、法治环境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步入了向好向快、向上向善、向富向强的历史最好发展时期。近年来,许昌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10多项“国”字号荣誉,又以92.5分的高分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大考”,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日益彰显。
许昌,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满载着群众的欢声笑语,正以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的铿锵步伐前行。
挖掘本地文化,打造许昌特色品牌
曹魏故都,宜居莲城。在许昌,有着许多无可争议的历史文化资源。
全市境内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的遗址、遗迹有200多处,旅游源单体达1125个,在全省位居前列。
距今8万—10万年前的“许昌人”头盖骨甫一发现便石破天惊,为现代东亚人类起源提供了佐证,在学术界有“欲探华夏祖,必访‘许昌人’”的说法;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禹州建立,让这里拥有了“华夏第一都”的美誉。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当时的许昌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三国文化是许昌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也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名扬四海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120回中有52回172处涉及许昌。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占了80处。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让三国名城、曹魏故都的文化品牌叫响神州;在泥与火的交淬中,钧瓷走出原产地神垕,走进香港、台湾、博鳌亚洲论坛、世博会,“神垕古镇·体验之旅”成为一张享誉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宜居花城·休闲之旅”深入人心,中原花木博览会以花为“媒”,扮亮花生态,做强花文化,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升级,签约金额不断增加,向世人展示了“花都”的特色和魅力。
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熠熠闪光。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周是何时开始举办的?
2007年,我市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简朴务实”的原则,成功举办了首届三国文化周。如今,连续举办11届的三国文化旅游周成为弘扬三国文化、加强经贸合作的高水准平台。
通过三国文化旅游周,一大批知名企业、大项目落户许昌,助力许昌经济发展。三国文化旅游周借助市场机制的活力,将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和生产力。
许昌的文化竞争力在全省排第几?
我市着力擦亮三国文化、钧瓷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张文化名片,积极培育钧瓷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制品产业和传媒创意四大文化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社科院发布的《河南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许昌市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三位。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 许昌市旅游局荣获市模范团干部荣誉称号 2017/5/5 10:12:10
- 许昌市旅游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规范开展 2017/5/4 17:15:08
- 驻马店市旅游局应邀参加许昌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式 2017/5/3 11:04:56
- 许昌市中央公园正式开园迎宾 2017/5/3 10:24:14
- 第十一届三国文化旅游周许昌市情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圆满成功 2017/5/3 1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