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快乐游玩

古塔无言,老树相伴
外地游客以走进这里探访为乐,本土居民以重回这里感怀为喜,专家学者以在此发现洛阳传统文化复兴为快。虽然,每个走进这里的人目的不同,但他们都把感受变成了朋友圈里的文字和照片。
这里就是今年牡丹文化节演绎了“现象级”文旅盛宴的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一期——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
为何它一问世就能引发大家的关注?其高人气背后又是靠什么支撑的呢?
“倚老卖老”,文峰塔一鸣惊人
说到“倚老卖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对于不久前刚开园迎宾的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而言,这个词有着另一番深意。
“老城,洛阳最早的建成区,不仅是城市的底片,还汇聚着一城人的城市记忆,而我们的园区恰恰在老城的东南角,这里的历史人文给了我们可以倚仗的资本。我们的园区是国内首个提出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基地的园区,入驻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传承许久的国家级、省级瑰宝,我们通过孵化包装,将其展示给喜欢它们的消费者,让非遗得以传承、创新,这就是我们的‘卖老’。”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陈朝峰说。
这个“倚老卖老”的园区,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交出了接待游客9.67万人次的好成绩。
“预计园区首日的游客接待量在7500人次,但是开园当天晚上,进园游客达到3.8万人次,这既在意料之中,又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陈朝峰说,之所以在意料之中,是因为对项目“倚老卖老”“求变求新”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项目本身既有需求又符合趋势,因为在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文化园区建设成为潮流。超出预期的是,人们对全新的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竟然如此迫切。
“洛阳早就该有这样一个去处,能展现咱洛阳别样的魅力”“今天去了文峰塔,小桥流水、箜篌声声,期待洛邑古城早日建设完成”……网友、游客的声音也从侧面印证了园区的成功。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表示,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之所以能够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关键在于该项目被赋予了浓浓的乡愁。因为老城是洛阳历史的见证,人们通过这些遗址古迹、老宅旧院能够看到历史真实的面孔,聆听历史亲口诉说,嗅到历史的味道,发现城市的文化底蕴,读懂城市的风土人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园区内实际的体验和互动,满足了人们喜新好奇的消费心理。在二者叠加下,文峰塔园区才会一鸣惊人,人气居高不下。
非遗聚集,实现“老有所依”
一座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古塔,一方印刻着历史画卷的新潭,一面囊括着金、元、明、清的城墙遗址,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够与之匹配呢?
“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最配的自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古城管委会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延生说,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但是得到很好弘扬和传承、有着鲜活生命力的非遗项目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无法实现商业化运作,从而造成了传承的困难。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与合作企业及专家讨论后,决定将园区项目一期定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基地”,打造非遗的总部聚集地,通过植入现代功能,让这些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老有所依”。
如何才能实现非遗的“老有所依”呢?
王延生介绍,首先,政府对进入园区的非遗,有着严格的挑选标准,其必须是传承有序的、有一定市场培育前景的;符合标准的非遗项目,还对其实行免租金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其次,园区借助大数据,对游客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在专业的文创团队配合下,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新。
陈朝峰表示,作为运营方,公司要求所有入驻的非遗项目,从制作、工艺以及代表作品形成的整套流程,必须在园区内展示。只有让游客参与进来,切实体验和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气息,才能让人们爱上非遗项目,从而引领和刺激文化消费。
此外,为了让游客能够重复购买,园区还推出线上销售平台,实现了对非遗项目从产品设计、生产、定制、销售等各环节的一条龙服务,让园区既是景区又是工厂,还是传承人的工作室、文创商品销售的基地,进而帮助大家实现盈利。
文化产业,让古城“老有所养”
一般的文创园区或特色小镇,在发展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偏离文化轨道,越来越商业化。那么,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未来是否会发生偏离呢?
对此,陈朝峰表示,有的园区之所以会偏离文化轨道,是因为市场定位不清晰、物理空间不足以及消费人群的疏离,为了生存才逐渐偏离轨道,越来越商业化。但是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不仅是一个文化园区,而且是洛阳古城保护和整治项目的重要一环;虽然要有经济效益做支撑,但是,更多的是要承担民生改善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运营方,企业只需要考虑如何将项目做到极致,如何让游客满意,如何将非遗项目更好地推广变现就足够了。
“一直以来,不论是古城保护,还是工业遗产保护,都存着产业化难度大的问题。”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杨晋毅说,不可否认,产业化难度大势必降低政府的保护积极性,但是古城保护不单是政绩的体现,更是政府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改善民生的责任,因此,政府不妨慢下脚步,多想未来。
刘玉来表示,洛阳古城保护的探索,是我市紧抓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体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是要让古城持续闪光,还要让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养归根结底要靠产业。传承文化和发展旅游并不矛盾,因为没有文化的旅游缺少内核,没有旅游的文化缺少效益。只有在以保护为出发点、适度商业化为基本路径的引领下,辅助当代高科技手段,才能让旅游火、文化传、产业兴,从而真正实现古城的“老有所养”。
- “重走玄奘路 洛阳再出发”大型摄影展在洛邑古城举办 2017/5/3 11:00:43
- 洛阳:牡丹城叫响海外 鲜切花香飘他乡 2017/5/3 10:19:24
- 洛阳市新增6家非国有博物馆 2017/5/2 11:13:26
- 洛阳市多家牡丹园今起恢复免费开放 2017/5/2 10:29:30
- “五一”小长假,洛阳市迎客逾245万人次 2017/5/2 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