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古色古香的民宿、一间情调迷离的酒吧、一排难言特色的小吃摊、几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 —简简单单的几件“标配”,就能催生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随之而来的,是各路民间资本,以及各色“古镇”的快速生长。
对古都洛阳来说,一方面,这些“古镇”来得有些晚;另一方面,它在落地之后大步流星,发展迅猛。这些“古镇” “古街”是怎么红火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可能面临什么状况?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望 “古镇热”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
据了解,目前我国古镇旅游产品种类多样,归纳起来共有以下5种类型:娱乐体验游、美食养生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总的看来,我国古镇旅游产品日新月异,但仍以资源驱动型和观光型为主。
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程金龙认为,时下蔚然成风的“古镇” “古村”建设,主要受两个环境因素影响:一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的数量与规模逐渐扩大,但城市无个性和特色,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古镇可以代表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或可成为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源;二是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望见山水容易,留住乡愁不易,建设充满味道、触手可及的“心灵家乡”,可彰显地方传统民俗特色,这同样促使了古镇等业态的兴起。
古镇之所以“古”,是因为它保有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韵味和风情。游人去那里旅行,观赏古色古香的古迹,体味时代气息,感念天地之悠悠。比起成都宽窄巷子、杭州南宋御街等国内成熟的古镇古街,洛阳古镇的起步确有些晚。
闻 “古镇热”在洛阳初露端倪
居高不下的关注度弥补了洛阳古镇起步晚的损失。备受关注的复园通知、摩肩接踵的排队者、刷屏朋友圈的自拍照片……连日来,以洛邑古城为代表的新一批古镇受到了广大市民及来洛游客的热捧。
在记者的微信朋友圈中,有同行发这样的游后感: “小时候,从老家民主街出发,穿过东大街,走上明新街,到头左拐一点儿再右拐向南,这条窄巷子我忘了名字,然后斜着向右稍宽一些的便是柳林街……今天,把曾经走过的路回忆了一遍,少时觉得好远的路程不过是小小园区的一部分。城市要发展,景区要建设,洛阳有了一个休闲古镇,老城多了一个旅游地标,但是,往事涌上心头,我竟莫名惆怅起来……”
洛邑古城的火爆,在程金龙看来,有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历史的传承赋予了它文峰塔、河南府文庙等历史遗存,使其看点十足;创新业态的文创产品铺子给洛阳提供了一处新的文化消费场所;河洛文化形成符号,点缀其中,具备特色;承载一代人记忆的洛阳老城,勾起了人们的乡愁,亦是联络感情的纽带,帮助人们在园内找到过去、现在与未来;小桥流水人家,借助现代声光电等智慧化手段,令其越古达今。自去年以来,作为当今文化旅游产业的“聚宝盆”,洛阳古镇游从孟津卫坡民俗文化村开始,走向洛河南北,为众多市民所知。
问 “古镇”该如何留住“古”味
对于“古镇热”,知名文史学者、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孙钦良认为,古镇开发的初衷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符合广大市民、游客的心理需求。不过,建“古镇”,不意味着一定要大刀阔斧、伤筋动骨地整,而应因地制宜,充分对历史陈迹进行开发塑造。商业气息过浓,古镇就会失去本真,也会失去在人们心目中那种归属感,对古镇是一种整体的伤害。所以,不能把古镇搞成一种“一次性旅游”的形象。
若想让古镇游大放异彩,不仅要有硬件建设方面的“面子”,更要有流淌在地域文化血脉中的“里子”。这就要求古镇在立项之初有充分的论证,从历史文化角度为其定位。“就拿‘洛邑古城’来说,严格来说,其称谓可能有待商榷。洛邑(雒邑)是周代洛阳之古称,其原址不在如今老城。现在很受市民、游客欢迎的‘洛邑古城’位处金元、明清城(俗称“老城”)的东南城墙角,在地域面积上不涵盖老城,时间节点、城址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洛邑是有差异的 — —金元、明清洛阳城是在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于被战争损毁的隋唐洛阳城东城址上始建的,比真正的周代洛邑古城晚了两千多年。”孙钦良表示,仿古须谨慎,命名要严肃。他还举了个例子:前几年在“丽景门”上错挂匾额“丽京门”,令人遗憾。
不少旅游、创意业界专家则认为,古镇游重在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氛围,追寻古老的生活场景,其本身就属于一个概念化的范畴。从名称到设计再到氛围,其提供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不是搞历史考证,留住“古”味即可,不必纠结于“历史真实”。另外,相比于各地许多被当成大卖场开发的古镇、古街,洛阳一些有遗迹、有传承、有看头的古镇、古街值得珍视。
切 “古镇”应顺应文化脉络
“许多古镇能不能成功运营,关键在于是否能抓住文化根基,打好文化牌。”程金龙说,人有脉搏,古镇也讲求文脉或者地脉,文化是它的灵魂。无论是原地复建,还是无中生有、买地造城,都应运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或是成为简单的牟利工具,这是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亟须重视的问题。
古镇越来越多,最终能不能被市场所认可,首先还要看其自然地理基础,如汝阳杜康古镇,借助的就是杜康酒文化发源地优势;其次要有历史文化传承,挖掘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建古镇尤其不能与当地文化脉络割裂开来,片面学习国内各优秀古镇经验,容易导致东施效颦,最终形成“四不像”古镇;再次要根据周边整体产业状况设计,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最后要看社会心理积淀,长期以来,总结人们对某个地方的认知态度、印象评价,找准情感纽带。
一处古镇,要具备排他性、差异化,需要在文化营造上、设施上下一番功夫。如成都的锦里,主打三国文化,游客徜徉其间耳濡目染的就是三国的那些事儿。从一砖一瓦、一凳一桌,到“张飞牛肉” “水煮三国”(涮菜)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品,能够给予游客和市民很强的时空代入感。
“洛阳历史文化丰富,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专注截取一个片段或一个故事就能够为古镇文化建设打好基础。”程金龙建议,把独有的文化符号放大,搞清楚文化脉络,古镇的灵魂就找到了。
此外,在规范市场秩序与保护古镇形态方面,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在旅游开发、市场运作方面,企业更具有敏感性,二者形成合力才能让古镇游更规范。在研究产品供给的时候,要把旅游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把游客权益作为重中之重维护好,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在功能和业态上进行创新,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投入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的古镇不仅是旅游街区,还是文化街区、商业街区,具备多种属性,可吸引多方参与运营。同时,注重政策的指引、规划的约束、市场的接受、民众的认可、专家的智力支撑,经过淘汰、调整、创新,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才能让古镇富有竞争力。
- 洛阳:惠民体现共享 带热全域旅游 2017/4/25 14:59:49
- 浙江金华来洛阳推介旅游 2017/4/25 14:39:23
- 洛阳:“惠民之花”香满城 2017/4/21 11:02:26
- 洛阳:参与环保旅游 共享蓝天新风 2017/4/20 11:09:17
- 洛阳:推动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变 2017/4/20 9: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