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财政持续不断强化资金保障 支持开封市打赢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
http://www.hnta.cn 2016/9/26 9:47: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在清明上河园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醉人的光影和悦耳的音乐声中,观众被带进千年前北宋的亭台楼阁、水榭廊桥之间,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之中……八朝古都、4100多年建城史、168年北宋,开封灿烂的文化饱经洪水灾害和时间长河的冲刷,如今重新焕发出了熠熠光辉。
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后,开封提出了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把文化当“核”,为经济添“力”,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十项行动计划,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文化+”成为开封复兴新引擎,并以此谋划把老城建成“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五年来,在开封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开封市财政在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引下,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支持“文化+”建设,以空前的力度为开封市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财政支持。开封文化建设以宋文化为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产业已成为开封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开封文化教育事业迸发出了强大生命力。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个词汇,正从人们的想象中,一步步走进开封人民的视野和生活。宏伟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统筹财政资金 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近年,随着开封市文化强市战略和“文化+”战略的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开封市财政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至2015年,开封市财政为开封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126649万元,其中,文化支出46933万元,均较“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十二五”期间,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市财政的支持下,开封全市新建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群艺馆)11个、文化站90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418个,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覆盖城乡,大力开展延伸服务,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拓展和延伸,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为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在全市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十二五”期间,开封市财政足额安排资金,购买了大量的舞台演出剧目,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封全市下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使全市各行政村都拥有了标准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并保证每年新购图书、添置设备,使广大村民有了阅读充电、娱乐休闲的场所。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十二五”期间,开封市下达资金1000余万元,补助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村村通”工程等项目,支持全市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开封市政府出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协调文化部门深入院团进行调研,提出了针对开封市属三个艺术院团实施的优惠政策,并通过政府批准予以实施。自改制以来,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购买300场演出,不仅使开封市市属院团顺利改制,同时也使广大开封市民、农民有机会欣赏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演出。
深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开封市财政采取措施,统筹预算资金,保证了2013河南国际民间艺术周开封日活动的顺利举办。开封市财政还为开封文化项目参加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原文化澳州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韩国行、韩国首尔鼓乐艺术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为了保证上海京剧院、省话剧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省曲艺团到开封演出京剧《龙凤呈祥》、话剧《红旗渠》《老汤》等剧目,在年初预算未安排的情况下,开封市财政及时调整预算,为各剧目演出提供资金支持,使一批高雅艺术走进开封百姓。
支持免费开放工作。“十二五”期间,开封市财政拨付资金1000余万元,对开封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免费开放和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进行补助。
为保障汴京公园免费开放与环境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开封市财政共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对汴京公园基础环境进行全面改造,使汴京公园成为城市东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免费开放补助和经营性收入补助共305.8万元,用于汴京公园免费开放和弥补资金缺口,保证汴京公园作为公益性场所对市民进行免费开放,并不断提高园内软硬件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开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时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汴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加强资金保障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开封市的支柱产业,开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开封市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增强了小宋城、皇宋大观文化园区等文化企业的造血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开封市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开封市争取中央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先后支持了清明上河园、鼓楼复建、翰园碑林、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封大宋御河等项目,使各受扶持文化产业项目得到改造、提升,个个都成为了开封市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大力支持重点文物保护
不断丰富城市内涵
实施开封城墙本体修复工作。自2006年开始,开封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8亿元,完成了开封城墙1~5期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仅“十二五”期间,就拨付资金29525万元,修缮外墙体6600余米、内墙护坡2600余米,建成了大南门—羊市桥和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门—明伦街绿地公园,使城墙面貌和周边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为开封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修缮刘青霞故居。开封市财政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对刘青霞故居进行了修缮,建成了刘青霞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开放。
保护文物古迹。开封市财政拨付资金2000余万元,对朱仙镇清真寺、岳飞庙、刘青霞故居(尉氏)、张钫故宅、北清真寺、杞县大云寺塔、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兴隆庄火车站站舍、大运河开封段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进行维修保护。
推进新郑门遗址项目建设工程。开封市财政拨付资金1900万元,于2012年启动了大宋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项目,动迁和征收了170余户民居,考古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和标本1000余件,真实地呈现了新郑门遗址使用和废弃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实施一系列文物保护项目,大大改善了文物周边的历史风貌和保护环境,丰富了开封市文化旅游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开封市文化旅游的质量。
加大重大文化工程投入力度
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布展装饰展开。开封市博物馆新馆是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是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宋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也将是开封的新地标。根据开封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基本建设已完成。截至2015年年底,开封市财政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新馆的装修布展。目前新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
启动开封市体育中心建设工作。开封市体育中心项目是开封市“五大攻坚战”重点督办项目,该项目已顺利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招标选定等前期工作。目前,开封市财政已足额拨付市体育中心前期工作经费,确保市体育中心项目顺利进行。
完成市体育场、体育馆提升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开封市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对开封市体育场、体育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增添新设施、更换旧设备,使重新装修后的市体育馆焕然一新,使市体育场成为全市举办大型活动重要场所。
顺利完成开封市图书馆改造工程。坐落于龙亭湖风景区的开封市图书馆,环境优美,成为广大市民查阅资料、提升文化素质的地方。但该馆建馆年代久远,建筑装修风格与风景区不相协调,同时,设施陈旧、设备落后,与现代化的图书馆相去甚远。为此,开封市财政经过深入调研,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对市图书馆进行了深度维修改造,增添了专业设备,实行了完全免费开放。
发挥财政投资引领作用
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几年来,开封市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持续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全力支持开封迈出“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的铿锵步伐,支持开封市打造大宋文化体验之都、北方水韵休闲之城,成绩斐然。同时,在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下,各类社会资本陆续投资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在开封市落地生根。
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措施得力、成果卓著,已经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以宋文化为特色,以全城一景为亮点,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模式,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催生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点项目。
2013年,“一河两街三秀”齐亮相。2014年,“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大部分已建成开放,有的已初具规模。2015年,开封西湖、博物馆、规划馆、中原明珠文化产业园、银基文化产业园、双龙巷、古城文化客厅、汴京公园、建业半亩园、建业铂尔曼酒店等十大重点文化项目为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项目大多已顺利开放,剩余项目也即将顺利完工。和文化旅游相关的工程还有很多……站在时代的潮头,开封人以如椽之笔,饱蘸孕育千年情思,描绘着古城文化复兴的宏伟蓝图。
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后,开封提出了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把文化当“核”,为经济添“力”,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十项行动计划,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让“文化+”成为开封复兴新引擎,并以此谋划把老城建成“全城一景、宋韵彰显”的文化产业园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五年来,在开封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开封市财政在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引下,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支持“文化+”建设,以空前的力度为开封市文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财政支持。开封文化建设以宋文化为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文化产业已成为开封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开封文化教育事业迸发出了强大生命力。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个词汇,正从人们的想象中,一步步走进开封人民的视野和生活。宏伟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统筹财政资金 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近年,随着开封市文化强市战略和“文化+”战略的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开封市财政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至2015年,开封市财政为开封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126649万元,其中,文化支出46933万元,均较“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十二五”期间,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市财政的支持下,开封全市新建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群艺馆)11个、文化站90个、社区(村)文化活动室418个,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覆盖城乡,大力开展延伸服务,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向基层拓展和延伸,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为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在全市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十二五”期间,开封市财政足额安排资金,购买了大量的舞台演出剧目,不仅丰富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业余生活,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封全市下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使全市各行政村都拥有了标准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并保证每年新购图书、添置设备,使广大村民有了阅读充电、娱乐休闲的场所。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十二五”期间,开封市下达资金1000余万元,补助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村村通”工程等项目,支持全市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发展,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开封市政府出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协调文化部门深入院团进行调研,提出了针对开封市属三个艺术院团实施的优惠政策,并通过政府批准予以实施。自改制以来,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购买300场演出,不仅使开封市市属院团顺利改制,同时也使广大开封市民、农民有机会欣赏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演出。
深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开封市财政采取措施,统筹预算资金,保证了2013河南国际民间艺术周开封日活动的顺利举办。开封市财政还为开封文化项目参加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原文化澳州行、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韩国行、韩国首尔鼓乐艺术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为了保证上海京剧院、省话剧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河南省曲艺团到开封演出京剧《龙凤呈祥》、话剧《红旗渠》《老汤》等剧目,在年初预算未安排的情况下,开封市财政及时调整预算,为各剧目演出提供资金支持,使一批高雅艺术走进开封百姓。
支持免费开放工作。“十二五”期间,开封市财政拨付资金1000余万元,对开封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免费开放和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进行补助。
为保障汴京公园免费开放与环境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开封市财政共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对汴京公园基础环境进行全面改造,使汴京公园成为城市东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免费开放补助和经营性收入补助共305.8万元,用于汴京公园免费开放和弥补资金缺口,保证汴京公园作为公益性场所对市民进行免费开放,并不断提高园内软硬件设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开封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时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汴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加强资金保障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开封市的支柱产业,开封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4000万元,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开封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开封市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增强了小宋城、皇宋大观文化园区等文化企业的造血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开封市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开封市争取中央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先后支持了清明上河园、鼓楼复建、翰园碑林、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封大宋御河等项目,使各受扶持文化产业项目得到改造、提升,个个都成为了开封市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大力支持重点文物保护
不断丰富城市内涵
实施开封城墙本体修复工作。自2006年开始,开封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8亿元,完成了开封城墙1~5期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仅“十二五”期间,就拨付资金29525万元,修缮外墙体6600余米、内墙护坡2600余米,建成了大南门—羊市桥和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门—明伦街绿地公园,使城墙面貌和周边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为开封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修缮刘青霞故居。开封市财政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对刘青霞故居进行了修缮,建成了刘青霞纪念馆,实现了免费开放。
保护文物古迹。开封市财政拨付资金2000余万元,对朱仙镇清真寺、岳飞庙、刘青霞故居(尉氏)、张钫故宅、北清真寺、杞县大云寺塔、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兴隆庄火车站站舍、大运河开封段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进行维修保护。
推进新郑门遗址项目建设工程。开封市财政拨付资金1900万元,于2012年启动了大宋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项目,动迁和征收了170余户民居,考古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和标本1000余件,真实地呈现了新郑门遗址使用和废弃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实施一系列文物保护项目,大大改善了文物周边的历史风貌和保护环境,丰富了开封市文化旅游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开封市文化旅游的质量。
加大重大文化工程投入力度
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布展装饰展开。开封市博物馆新馆是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是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宋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也将是开封的新地标。根据开封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封市博物馆新馆基本建设已完成。截至2015年年底,开封市财政已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新馆的装修布展。目前新馆布展工作进展顺利。
启动开封市体育中心建设工作。开封市体育中心项目是开封市“五大攻坚战”重点督办项目,该项目已顺利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招标选定等前期工作。目前,开封市财政已足额拨付市体育中心前期工作经费,确保市体育中心项目顺利进行。
完成市体育场、体育馆提升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开封市财政投入2000多万元,对开封市体育场、体育馆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增添新设施、更换旧设备,使重新装修后的市体育馆焕然一新,使市体育场成为全市举办大型活动重要场所。
顺利完成开封市图书馆改造工程。坐落于龙亭湖风景区的开封市图书馆,环境优美,成为广大市民查阅资料、提升文化素质的地方。但该馆建馆年代久远,建筑装修风格与风景区不相协调,同时,设施陈旧、设备落后,与现代化的图书馆相去甚远。为此,开封市财政经过深入调研,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对市图书馆进行了深度维修改造,增添了专业设备,实行了完全免费开放。
发挥财政投资引领作用
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成绩斐然
几年来,开封市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持续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全力支持开封迈出“打好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攻坚战”的铿锵步伐,支持开封市打造大宋文化体验之都、北方水韵休闲之城,成绩斐然。同时,在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下,各类社会资本陆续投资我市文化旅游产业,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在开封市落地生根。
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措施得力、成果卓著,已经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以宋文化为特色,以全城一景为亮点,以文商旅融合发展为模式,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催生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点项目。
2013年,“一河两街三秀”齐亮相。2014年,“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大部分已建成开放,有的已初具规模。2015年,开封西湖、博物馆、规划馆、中原明珠文化产业园、银基文化产业园、双龙巷、古城文化客厅、汴京公园、建业半亩园、建业铂尔曼酒店等十大重点文化项目为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项目大多已顺利开放,剩余项目也即将顺利完工。和文化旅游相关的工程还有很多……站在时代的潮头,开封人以如椽之笔,饱蘸孕育千年情思,描绘着古城文化复兴的宏伟蓝图。
作者:王予杰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 实施“文化+”战略 建设文化开封 2016/9/26 10:19:23
- “文化+”谱写古城发展锦绣篇章 2016/9/26 10:02:59
- 开封有了首条艺术涂鸦街 老街道的文化味更浓了 2016/9/23 10:07:11
- “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 开封市旅游质监所发布文明旅游温馨提示 2016/9/23 9:37:40
- 让“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绽放光彩 2016/9/23 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