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在文商旅融合发展中实现“文化突围”
http://www.hnta.cn 2016/8/30 9:17: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开封有座楼,名叫鼓楼,它承载着几代开封人的美好回忆;有四条街,名叫鼓楼街、寺后街、书店街、马道街,它们洗尽铅华,却不曾繁华落尽。曾几何时,这里的一街一景、一砖一瓦面临着诸多改造难题。时过境迁,这里已是一步一景、如诗如画,成为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的知名商业街区。
开封,作为一座饱经沧桑的文化古城,在世世代代的开封人开拓进取中,积累下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作为开封古城区核心的“一楼四街”,在我市和鼓楼区的升级改造下,释放出了更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鼓楼复建和鼓楼街、寺后街、马道街、书店街升级改造,它们共同构成了开封最繁华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地带——鼓楼文化商业街区。
鼓楼复建:
新名片焕发 文化新活力
2015年3月5日下午,一面鼓腹直径2.5米的大鼓被吊上复建后的鼓楼并被成功安放,此举意味着“中国最早的鼓楼”开封鼓楼复建正式完成。作为长期呼吁鼓楼复建的市政协委员李惠良欣慰地说:“复建鼓楼不仅是重造一座旷世建筑,更是重现一段历史、还原一种情结、复兴一种文化。”鼓楼复建,不单是圆了开封人一个梦,更是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新亮点。
鼓楼是开封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座标志性建筑,在开封人心中的位置难以替代。开封鼓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鼓楼”。鼓楼台基高三丈,砖砌瓮门,台上建楼两层,距地面高约七丈。登楼远望,全城在目。楼上架有巨鼓一面,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檐下悬巨匾两块,一额题“声震天中”。河南处九州之中,开封居河南之中,鼓楼又在开封城中心,楼上有鼓,鼓声“声震天中、无远弗届”。开封鼓楼宏伟无比,只有后建的西安钟楼才可与之媲美,故有“中国的钟楼在西安、鼓楼在开封”之说。开封鼓楼矗立500余年,毁于战火,后被拆除。
然而,鼓楼在开封消失后,依然留在许多开封人的记忆里。鼓楼复建一直是开封人心中的一个梦。2011年3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鼓楼复建被列入2012年开封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之一,以鼓楼复建为契机,丰富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助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2013年10月16日,鼓楼复建主体工程竣工,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穿越时空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3月5日,开封鼓楼上鼓仪式举行,鼓楼复建工程正式竣工。
鼓楼复建后,北面连接古色古香的书店街,南面与大相国寺资圣阁遥相呼应,成为古都传统商业文化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构件,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同时,以鼓楼复建为契机,鼓楼街、寺后街街景得以整治升级,鼓楼夜市升级为鼓楼观光夜市,为打造开封鼓楼夜市文化品牌,丰富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提供了重要“砝码”。
如今,夜幕降临,鼓楼周围灯火通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迎面扑来的香味,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来一笼灌汤包、喝一碗黄焖鱼、涮一桶牛肚、吃几串烤肉,多数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恨胃小,不能尝遍美味。”
书店街升级改造:
让文化流淌于街巷的“血脉”里
作为开封历史最为悠久的街道,书店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任凭文化的书香沁人心脾,方知其文化华芳之浓郁。千年来,书店街与书为伴,在全长620米街道的200多家商户中,仅经营图书和琴、棋、书、画等文化用品的占120多家。走进书店街,宛如步入千年梦华的古老书院,于飞檐挑角、青砖白瓦间,徜徉书海、品墨书香,洗涤心灵、丰富人生。
开封书店街是一条与日本东京神田书街齐名的世界古街。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时名为“高头街”,经营书籍、字画、古玩、中药,与大宋皇宫毗邻,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市;明代时称为“大店街”,店铺云集;清代乾隆年间,开封为中原文化重镇,文化产业极为兴盛,街道因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闻名,被正式命名为“书店街”;光绪年间,把书店街分为两段,称为“南书店街”和“北书店街”。20世纪30年代,书店街已经成为中原著名的文化一条街,书店密布,一家接连一家,百年商号,著名书局誉满全国。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饱受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开封书店街虽然依然享誉全国,但对其升级改造的呼声却一年比一年强烈。2011年7月,依据《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和《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总体要求,我市正式启动了书店街街景综合整治工程,以大宋文化、古都历史和人文底蕴为背景,以书籍文化、书画文化、书房文化为主题,以书店街及相邻、相连街巷为载体,以旅游、休闲、购物、展示为业态,以明清建筑为风格,将文化历史街区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把书店街打造成高标准、高水平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书店街街景综合整治工程是当年我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旧城改造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从2011年7月6日开始,通过4个多月的高强度、高标准、快进度的施工,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一条具有特色的、全新的历史文化名街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闻名中外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休闲、购物、商业步行街,标志着开封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马道街新景:
美极了的“民国范儿”
近期,马道街综合整治后芳容初现的信息刷爆微信朋友圈,网友纷纷感慨:“马道街美翻了。”“开封惊现民国一条街,‘民国范儿’十足,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的大上海!”一时间,昔日被人们提及的马道街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开封众多的老街中,马道街极具个性,它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于一体,民国时期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大街齐名,是当时中国三大商业街之一。马道街北起鼓楼广场,南接自由路,长约440米。马道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北宋,时为大相国寺的一部分,明代初称“寺东门大街”,后称马道街。清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倡导振兴商业,建商会和商务总会。在商会的带动下,外地商户纷纷落户马道街。1911年至民国初年,马道街作为商业中心已现雏形。1913年,随着商店纷纷开业,马道街热闹非凡。至此,马道街作为开封最早、最繁华的街道和商业中心,成为全国商业名街。一直以来,马道街白天以传统购物为主,晚上属夜市场所。走进马道街,犹如走进十八世纪欧洲建筑风格街道。马道街两旁商业门面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巴洛克建筑风格,外形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正门上面分层檐,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或者扇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鲜明对照。
马道街并不算长,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这里却仍旧保持着商业聚集的文化特色,坚守着民国时期的街景风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雨的侵蚀以及人为改造,一些民国巴洛克风格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现象,一部分在马道街彻底消失。后因社会发展,马道街店铺均转为私人经营,老建筑内部装修破坏严重,商店面部建筑因经营需要被大量改动,马道街的建筑风格和形态特征,几乎全部被巨大的广告牌遮盖,街道现状堪忧。
作为“马道街抢救与保护”提案提出者李惠良说:“马道街上所遗留的巴洛克式建筑和民国建筑是历史遗留开封人民的宝贵遗产,因此马道街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的特色及自身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014年,李惠良的“马道街抢救与保护”提案被列为市重点督办提案。
为了让马道街重新焕发昔日光彩,2015年7月,市政府对马道街街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马道街长约440米,宽10米~17米,是集创艺、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民国特色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包括马道街的楼体立面改造、道路维修和亮化、绿化、路灯、街道家具安装等。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升级改造中的马道街施工现场,这里的临街立面和道路铺设均已经全部完工,街道亮化、门头牌匾的装饰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放眼望去,整条街道全是青砖青瓦和花岗岩点缀的民国建筑风格,临街店铺生意火爆,游人穿梭其间、好不热闹。
鼓楼文化商业街区:
文商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栽下了文化这棵“梧桐树”,何愁迎不来“金凤凰”。鼓楼复建和书店街、马道街、鼓楼街、寺后街的全面升级改造可以说为鼓楼区乃至全市文化产业复苏提供了肥沃土壤。借助文化这个金字招牌,鼓楼区不断加大招商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在原有的商业业态基础上,该区分派大量人力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楼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带队,常设招商办公室,与知名企业开展对接活动,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鼓楼里项目、大相国寺资圣阁项目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户鼓楼商圈,成为该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
喜讯在不懈的努力中传来。2014年1月9日,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将以“一楼四街”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鼓楼文化商业街区正式命名为“中国著名商业街”。由此,鼓楼文化商业街区正式扛起“国字号”大旗,跻身全国著名商业街行列。
根据规划,鼓楼文化商业街区主要包括“一楼四街”,即以鼓楼为中心,辐射周边鼓楼街、寺后街、马道街、书店街四条商业街,商业街总长度约1800米,土地面积约0.58平方公里。
整体定位为传统商业建筑群保护及展示街区、传统商贸服务业集聚街区、观光夜市核心街区、老字号保护与发展试验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体验街区。街区内的主要产业包括传统商业、批发零售业、饮食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和观光旅游业。自此,以鼓楼为中心,一横(鼓楼街和寺后街)、一纵(书店街、马道街步行街)的田字中心状商业街区成为我市集文商旅融合发展于一体的繁华商业街区之一。在此基础上,鼓楼区又开发了以鼓楼广场为中心,南北宽约19米、全长800米的鼓楼地下商业街,进一步拓展了鼓楼文化商业街区的新空间,丰富了新内涵。
千载汴梁情,君悦鼓楼韵,偷得一夜闲,唯入此景中。“中国著名商业街”,这是国人给予鼓楼文化商业街区的荣耀,此情、此景,一壶沉淀了几千年的美酒,君若来兮,何不放下心愁,开怀畅饮,梦回千年。
开封,作为一座饱经沧桑的文化古城,在世世代代的开封人开拓进取中,积累下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作为开封古城区核心的“一楼四街”,在我市和鼓楼区的升级改造下,释放出了更为强大的文化向心力。鼓楼复建和鼓楼街、寺后街、马道街、书店街升级改造,它们共同构成了开封最繁华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新地带——鼓楼文化商业街区。
鼓楼复建:
新名片焕发 文化新活力
2015年3月5日下午,一面鼓腹直径2.5米的大鼓被吊上复建后的鼓楼并被成功安放,此举意味着“中国最早的鼓楼”开封鼓楼复建正式完成。作为长期呼吁鼓楼复建的市政协委员李惠良欣慰地说:“复建鼓楼不仅是重造一座旷世建筑,更是重现一段历史、还原一种情结、复兴一种文化。”鼓楼复建,不单是圆了开封人一个梦,更是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新亮点。
鼓楼是开封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座标志性建筑,在开封人心中的位置难以替代。开封鼓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鼓楼”。鼓楼台基高三丈,砖砌瓮门,台上建楼两层,距地面高约七丈。登楼远望,全城在目。楼上架有巨鼓一面,声音深沉浑厚,能传数十里;檐下悬巨匾两块,一额题“声震天中”。河南处九州之中,开封居河南之中,鼓楼又在开封城中心,楼上有鼓,鼓声“声震天中、无远弗届”。开封鼓楼宏伟无比,只有后建的西安钟楼才可与之媲美,故有“中国的钟楼在西安、鼓楼在开封”之说。开封鼓楼矗立500余年,毁于战火,后被拆除。
然而,鼓楼在开封消失后,依然留在许多开封人的记忆里。鼓楼复建一直是开封人心中的一个梦。2011年3月,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鼓楼复建被列入2012年开封市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工程之一,以鼓楼复建为契机,丰富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内涵,助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2013年10月16日,鼓楼复建主体工程竣工,鼓楼重新屹立在开封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穿越时空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3月5日,开封鼓楼上鼓仪式举行,鼓楼复建工程正式竣工。
鼓楼复建后,北面连接古色古香的书店街,南面与大相国寺资圣阁遥相呼应,成为古都传统商业文化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构件,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同时,以鼓楼复建为契机,鼓楼街、寺后街街景得以整治升级,鼓楼夜市升级为鼓楼观光夜市,为打造开封鼓楼夜市文化品牌,丰富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提供了重要“砝码”。
如今,夜幕降临,鼓楼周围灯火通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迎面扑来的香味,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来一笼灌汤包、喝一碗黄焖鱼、涮一桶牛肚、吃几串烤肉,多数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恨胃小,不能尝遍美味。”
书店街升级改造:
让文化流淌于街巷的“血脉”里
作为开封历史最为悠久的街道,书店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任凭文化的书香沁人心脾,方知其文化华芳之浓郁。千年来,书店街与书为伴,在全长620米街道的200多家商户中,仅经营图书和琴、棋、书、画等文化用品的占120多家。走进书店街,宛如步入千年梦华的古老书院,于飞檐挑角、青砖白瓦间,徜徉书海、品墨书香,洗涤心灵、丰富人生。
开封书店街是一条与日本东京神田书街齐名的世界古街。书店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时名为“高头街”,经营书籍、字画、古玩、中药,与大宋皇宫毗邻,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街市;明代时称为“大店街”,店铺云集;清代乾隆年间,开封为中原文化重镇,文化产业极为兴盛,街道因经营书籍及文房四宝闻名,被正式命名为“书店街”;光绪年间,把书店街分为两段,称为“南书店街”和“北书店街”。20世纪30年代,书店街已经成为中原著名的文化一条街,书店密布,一家接连一家,百年商号,著名书局誉满全国。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饱受了千年的历史沧桑,开封书店街虽然依然享誉全国,但对其升级改造的呼声却一年比一年强烈。2011年7月,依据《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和《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总体要求,我市正式启动了书店街街景综合整治工程,以大宋文化、古都历史和人文底蕴为背景,以书籍文化、书画文化、书房文化为主题,以书店街及相邻、相连街巷为载体,以旅游、休闲、购物、展示为业态,以明清建筑为风格,将文化历史街区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把书店街打造成高标准、高水平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书店街街景综合整治工程是当年我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旧城改造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从2011年7月6日开始,通过4个多月的高强度、高标准、快进度的施工,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一条具有特色的、全新的历史文化名街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闻名中外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休闲、购物、商业步行街,标志着开封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马道街新景:
美极了的“民国范儿”
近期,马道街综合整治后芳容初现的信息刷爆微信朋友圈,网友纷纷感慨:“马道街美翻了。”“开封惊现民国一条街,‘民国范儿’十足,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的大上海!”一时间,昔日被人们提及的马道街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开封众多的老街中,马道街极具个性,它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于一体,民国时期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大街齐名,是当时中国三大商业街之一。马道街北起鼓楼广场,南接自由路,长约440米。马道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北宋,时为大相国寺的一部分,明代初称“寺东门大街”,后称马道街。清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倡导振兴商业,建商会和商务总会。在商会的带动下,外地商户纷纷落户马道街。1911年至民国初年,马道街作为商业中心已现雏形。1913年,随着商店纷纷开业,马道街热闹非凡。至此,马道街作为开封最早、最繁华的街道和商业中心,成为全国商业名街。一直以来,马道街白天以传统购物为主,晚上属夜市场所。走进马道街,犹如走进十八世纪欧洲建筑风格街道。马道街两旁商业门面大多采用砖混结构、巴洛克建筑风格,外形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正门上面分层檐,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或者扇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鲜明对照。
马道街并不算长,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这里却仍旧保持着商业聚集的文化特色,坚守着民国时期的街景风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雨的侵蚀以及人为改造,一些民国巴洛克风格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现象,一部分在马道街彻底消失。后因社会发展,马道街店铺均转为私人经营,老建筑内部装修破坏严重,商店面部建筑因经营需要被大量改动,马道街的建筑风格和形态特征,几乎全部被巨大的广告牌遮盖,街道现状堪忧。
作为“马道街抢救与保护”提案提出者李惠良说:“马道街上所遗留的巴洛克式建筑和民国建筑是历史遗留开封人民的宝贵遗产,因此马道街保护对于维护城市的特色及自身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014年,李惠良的“马道街抢救与保护”提案被列为市重点督办提案。
为了让马道街重新焕发昔日光彩,2015年7月,市政府对马道街街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马道街长约440米,宽10米~17米,是集创艺、文化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民国特色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包括马道街的楼体立面改造、道路维修和亮化、绿化、路灯、街道家具安装等。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升级改造中的马道街施工现场,这里的临街立面和道路铺设均已经全部完工,街道亮化、门头牌匾的装饰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放眼望去,整条街道全是青砖青瓦和花岗岩点缀的民国建筑风格,临街店铺生意火爆,游人穿梭其间、好不热闹。
鼓楼文化商业街区:
文商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栽下了文化这棵“梧桐树”,何愁迎不来“金凤凰”。鼓楼复建和书店街、马道街、鼓楼街、寺后街的全面升级改造可以说为鼓楼区乃至全市文化产业复苏提供了肥沃土壤。借助文化这个金字招牌,鼓楼区不断加大招商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在原有的商业业态基础上,该区分派大量人力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鼓楼区委书记、区长亲自带队,常设招商办公室,与知名企业开展对接活动,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鼓楼里项目、大相国寺资圣阁项目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户鼓楼商圈,成为该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
喜讯在不懈的努力中传来。2014年1月9日,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将以“一楼四街”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鼓楼文化商业街区正式命名为“中国著名商业街”。由此,鼓楼文化商业街区正式扛起“国字号”大旗,跻身全国著名商业街行列。
根据规划,鼓楼文化商业街区主要包括“一楼四街”,即以鼓楼为中心,辐射周边鼓楼街、寺后街、马道街、书店街四条商业街,商业街总长度约1800米,土地面积约0.58平方公里。
整体定位为传统商业建筑群保护及展示街区、传统商贸服务业集聚街区、观光夜市核心街区、老字号保护与发展试验区、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体验街区。街区内的主要产业包括传统商业、批发零售业、饮食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和观光旅游业。自此,以鼓楼为中心,一横(鼓楼街和寺后街)、一纵(书店街、马道街步行街)的田字中心状商业街区成为我市集文商旅融合发展于一体的繁华商业街区之一。在此基础上,鼓楼区又开发了以鼓楼广场为中心,南北宽约19米、全长800米的鼓楼地下商业街,进一步拓展了鼓楼文化商业街区的新空间,丰富了新内涵。
千载汴梁情,君悦鼓楼韵,偷得一夜闲,唯入此景中。“中国著名商业街”,这是国人给予鼓楼文化商业街区的荣耀,此情、此景,一壶沉淀了几千年的美酒,君若来兮,何不放下心愁,开怀畅饮,梦回千年。
作者:许朋飞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厚重文化让开封旅游底气十足 2016/8/30 9:28:26
- 开封:形象,在优化中闪亮 2016/8/24 9:25:37
- 努力打造开封文化品牌 2016/8/23 10:24:39
- 参加中国晚协第31届年会的部分社长、总编 来到开封进行文化考察 2016/8/23 10:23:15
- 科技领衔让智慧旅游项目 在开封“活”起来 2016/8/23 9: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