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地上公园和空中花园
http://www.hnta.cn 2016/8/19 8:54:0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开封古城墙见证了开封辉煌的历史,是开封人心中深深的情结。它是中国现存的长度仅次于南京古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维护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开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墙进行科学修缮,并建设环城公园。近年,开封市对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持续发挥开封的文物优势,挖掘原有旅游资源的潜力,为开封的旅游经济增添了新亮点。
缘起:
沉睡的国宝开封城墙
古城开封,韵味悠长。2000多年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灿烂的历史底蕴和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开封城墙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看城墙,知开封。”在开封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是因为开封城墙凝聚着开封城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每一块墙砖、每一个弹痕都真实记录着开封先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开封城墙是一首有韵律的诗,是一曲有节奏的歌,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开封城墙现高8米、宽5米,全长14.4公里,是中国现存的长度仅次于南京古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大梁城,有了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大梁城城墙。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古城墙的历史基础。
公元960年,北宋定都于此,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3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明代,朱元璋根据“高筑墙”的建议,按“陪都”的规格全力加固开封古城墙。除城墙内侧仍为夯土外,城墙外表均砌为砖石,使得皇城至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砖城,这是现存开封古城墙的前身。
然而,历史总在动荡中前进。千百年的岁月里,开封古城墙曾多次被淹没,但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总是反复修建。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时城墙遭到毁坏。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建后的城墙遭黄河水淹没。一年后,城墙重修,便是今日的开封古城墙。修复后的城墙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
开封古城墙作为古都开封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后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在重视不足、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城墙内外建设了大量建筑,紧靠城墙建造的房子越来越多,一些两三层的小楼把城墙捂得严严实实,这些建筑已经严重危及城墙本体的安全。有的人在城墙上钉钉子、拉电线,甚至一些临城墙而居的市民在城墙上圈地种菜……
那些年,历经沧桑的开封城墙在风雨中沉睡。
行动:
修复城墙利国利民
开封古城墙见证了开封辉煌的历史,是开封人心中深深的情结,爬城墙是很多开封人儿时的记忆。在开封的市井文化中,城墙也颇有地位,如开封俗语“脸皮厚得像城墙拐弯”。是国宝,就要让它焕发昔日的风采。为了维护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从1994年开始,开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墙进行科学修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
近几年,开封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国宝、恢复城墙原貌出发,兴资维修,决心让古城墙焕发新的生机。开封市本着“全面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从规划入手,着手谋划开封城墙保护的长远大计。2008年11月,《开封城墙保护规划》终于得到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按照《开封城墙保护规划》,开封市分三期实施城墙维修加固工程,第一期修缮南城墙,第二期修缮西城墙及北城墙,第三期修缮东城墙。同时,为配合城墙本体修缮,开封市对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进行,并整治护城河。
2008年7月,开封市开始实施南墙(大南门以西至迎宾门段)修缮工程,2010年7月完工,修缮了外侧砖墙及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910米;2008年5月底,开始实施南墙(迎宾门以西至西南角段)内墙修缮工程,2009年5月初完工,修缮了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980米;2010年10月,开始实施西墙(西南角以北至小西门段)修缮工程;2011年10月完工,修缮了外侧砖墙及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940米,2010年6月,开始实施金耀路地下穿越城墙道路工程,同年10月竣工通车;2012年,实施南墙(大南门以东至东南角羊市桥段)外砖墙修缮工程,修缮外侧砖墙1300余米。截至目前,开封市对城墙本体进行修复,并整治城墙周边环境,共修缮外墙体6600余米、内墙护坡2600余米。
开封城墙的保护工作得到开封市民的大力支持。西南城区长达900米的城墙进行修复时,仅城墙砖就需要22万块。为复原历史原貌,开封全市发起了“捐出一块砖、献出一分爱”活动,居住在城墙周边的许多市民都将祖辈时就散落于院墙、地板和犄角旮旯的一块块古城墙砖送往施工现场。开封市民的热情,让人感动。
利民:
笑容在环城公园绽放
近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对开封古城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将城墙墙体外侧开辟为环城公园。古城墙全长14.4公里,目前已建成的环城公园、绿地总长约为11.2公里,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成为开封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8月17日一大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天际探出头来,新的一天开始了。漫步在环城公园,随处可见参加晨练、悠闲散步的开封市民。
和往常一样,开封市民张黎和她的朋友来到环城公园,开始了她们的固定“节目”。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明快的优美旋律,她们的翩翩舞姿引得人们啧啧称赞。10米外,10多位老年人把空竹抖得花样百出。沿着城墙再走几步,几位老汉把碗口粗的陀螺抽得“呼呼”转。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人在古城乐”的动人画面。
再看远处的遛鸟人,他们迎着晨曦、踏着朝露,在习习晨风中会聚于此。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或唠一段家常,或侃侃养鸟经验。鸟笼里那欢快跳跃的小鸟,时不时亮开嗓门开场“音乐会”,悠然自得。这种简单的幸福,只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才能体会。
8月18日,记者在环城公园迎宾路段看到,古朴典雅的古城墙外侧,青翠的树木形成一片片绿色的海洋,行人漫步其间,悠闲惬意,人们在树荫下自得其乐,孩子嬉戏玩耍,到处是锻炼、休闲的人,或唱或跳,或打太极拳,或独自弹奏乐器……迎着清晨的阳光,大家在这里怡然自得。
和众多锻炼身体的人一样,69岁的开封市民刘兴昌和老伴一边散步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随着公园和绿地越来越多,开封的环境越来越好,蓝天数量明显比前几年多了,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刘兴昌笃定的语气中透着得意和自豪。
“一座理想的宜居之城,应该是让来的人不想走、走的人想回来。几十年生活在外地,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的景、家乡的人。”64岁的开封市民郑先生在南方一座城市工作多年,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阔别多年的开封,把家安在了梁苑小区。每天漫步在环城公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安逸的生活,让他觉得每天都怡然自得。
绿草如茵、树木苍翠,美丽的环城公园是开封市美丽的“项链”,也是开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更是开封市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见证。
新景:
空中花园是在保护中开发的探索
开封古城墙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业内专家指出,对开封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古城墙,延续古城文脉,而且可以持续发挥开封的文物优势,挖掘原有旅游资源的潜力,为开封的旅游经济增添一个新亮点。因此,如何对开封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一直是开封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
河南大学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程遂营申报的课题“开封古城墙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构建及环城墙旅游休闲带建设研究”引发关注,被列为宋文化研究院2015年度立项课题。该课题提出吸纳国内外前沿理论与实践成果,构建一个集旅游、休闲、饮食、娱乐、购物等要素于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开封古城墙的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及环城旅游休闲带,丰富开封旅游资源,拓展开封旅游空间,为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呈现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他设想,未来的格局是开封古城墙内有少量居民、城墙外都是居民,城墙就好像一个花环一样变成城市的内环,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内就是开封的古城和美丽的景观、景点;环外是居民区,围绕城墙搞一个环城墙旅游休闲带。“为啥把城墙叫花园,就是要搞一个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城墙上面极个别地方窄一些,但大部分区域可以拓展为3米至10米,中间是步行道,步行道旁边开辟自行车道,甚至可以考虑设有轨小火车,宽的地方种上花草、摆上休闲椅。把整个城墙贯通起来,在城门楼上建成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或者咖啡屋等,人们在城墙上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比如走到大梁门,可以参观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和‘城摞城’景观。城墙外侧建成环城公园,居民可以在公园里休闲娱乐。”程遂营说。
3月28日,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完工,经过精心准备正式对外开放。优美的环境、崭新的面貌和深厚的文化,成为我市又一大亮丽风景线。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成为开封的一条“空中旅游线路”,如同开封的空中花园,成为开封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是我市对开封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探索和尝试。
启示: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建成开放,登城墙访古探今、休闲娱乐、欣赏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华灯初上,这一段城墙格外亮丽。在轮廓彩灯的映衬下,古朴的城墙旧貌换新颜,在不失历史沧桑厚重的同时,平添了几分现代的时尚与活力。
据开封宋都城墙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介绍,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全长1.6公里,包括城墙上青砖墁地、树池、栏杆防护、亮化喷灌美化等。除此之外,在不破坏碉堡的前提下,对城墙上的碉堡进行了室内室外装饰,将其打造成咖啡馆、酒吧、相馆、影视工作室和主题邮局等。今年6月起,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每周五设定为免费开放日,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每周五晚开办“文化夜市”,吸引说书、唱戏、讲故事的民间高人在这里秀出自我。此外,城墙荧光跑、象棋争霸赛、露天电影、讲述城墙故事等活动集中在夜晚进行,不但拉长了开封旅游时间,也给“文化夜市”注入新的内容,使新开辟的空中花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消遣的首选之地。据了解,自试营业以来,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参观过城墙的游客,无不对这一保护性开发的创新之举赞不绝口。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国宝,开封古城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只重保护不重利用,就很难彰显开封古城墙的价值及其保护的效益;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无视文物保护法规的限制和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及其专业要求,一旦造成开封古城墙破坏,就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这对矛盾,是当前开封古城墙保护与利用的难题。我市创新理念,在“文化+”战略的指引下,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开封古城墙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打破了开封古城墙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的瓶颈,逐步改变了文物部门“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现状,大大提升了文物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使开封古城墙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为民众所认识、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使开封古城墙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值得肯定。
缘起:
沉睡的国宝开封城墙
古城开封,韵味悠长。2000多年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灿烂的历史底蕴和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开封城墙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看城墙,知开封。”在开封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是因为开封城墙凝聚着开封城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每一块墙砖、每一个弹痕都真实记录着开封先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开封城墙是一首有韵律的诗,是一曲有节奏的歌,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开封城墙现高8米、宽5米,全长14.4公里,是中国现存的长度仅次于南京古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大梁城,有了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大梁城城墙。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古城墙的历史基础。
公元960年,北宋定都于此,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3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明代,朱元璋根据“高筑墙”的建议,按“陪都”的规格全力加固开封古城墙。除城墙内侧仍为夯土外,城墙外表均砌为砖石,使得皇城至此成为名副其实的砖城,这是现存开封古城墙的前身。
然而,历史总在动荡中前进。千百年的岁月里,开封古城墙曾多次被淹没,但勤劳智慧的开封人总是反复修建。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时城墙遭到毁坏。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建后的城墙遭黄河水淹没。一年后,城墙重修,便是今日的开封古城墙。修复后的城墙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
开封古城墙作为古都开封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后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在重视不足、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城墙内外建设了大量建筑,紧靠城墙建造的房子越来越多,一些两三层的小楼把城墙捂得严严实实,这些建筑已经严重危及城墙本体的安全。有的人在城墙上钉钉子、拉电线,甚至一些临城墙而居的市民在城墙上圈地种菜……
那些年,历经沧桑的开封城墙在风雨中沉睡。
行动:
修复城墙利国利民
开封古城墙见证了开封辉煌的历史,是开封人心中深深的情结,爬城墙是很多开封人儿时的记忆。在开封的市井文化中,城墙也颇有地位,如开封俗语“脸皮厚得像城墙拐弯”。是国宝,就要让它焕发昔日的风采。为了维护开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风貌,从1994年开始,开封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城墙进行科学修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西门(大梁门)、北门(安远门)、小南门(新门)3座城门。
近几年,开封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国宝、恢复城墙原貌出发,兴资维修,决心让古城墙焕发新的生机。开封市本着“全面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从规划入手,着手谋划开封城墙保护的长远大计。2008年11月,《开封城墙保护规划》终于得到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按照《开封城墙保护规划》,开封市分三期实施城墙维修加固工程,第一期修缮南城墙,第二期修缮西城墙及北城墙,第三期修缮东城墙。同时,为配合城墙本体修缮,开封市对周边环境整治及绿化工作进行,并整治护城河。
2008年7月,开封市开始实施南墙(大南门以西至迎宾门段)修缮工程,2010年7月完工,修缮了外侧砖墙及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910米;2008年5月底,开始实施南墙(迎宾门以西至西南角段)内墙修缮工程,2009年5月初完工,修缮了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980米;2010年10月,开始实施西墙(西南角以北至小西门段)修缮工程;2011年10月完工,修缮了外侧砖墙及内墙护坡、海墁,修复长度940米,2010年6月,开始实施金耀路地下穿越城墙道路工程,同年10月竣工通车;2012年,实施南墙(大南门以东至东南角羊市桥段)外砖墙修缮工程,修缮外侧砖墙1300余米。截至目前,开封市对城墙本体进行修复,并整治城墙周边环境,共修缮外墙体6600余米、内墙护坡2600余米。
开封城墙的保护工作得到开封市民的大力支持。西南城区长达900米的城墙进行修复时,仅城墙砖就需要22万块。为复原历史原貌,开封全市发起了“捐出一块砖、献出一分爱”活动,居住在城墙周边的许多市民都将祖辈时就散落于院墙、地板和犄角旮旯的一块块古城墙砖送往施工现场。开封市民的热情,让人感动。
利民:
笑容在环城公园绽放
近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对开封古城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将城墙墙体外侧开辟为环城公园。古城墙全长14.4公里,目前已建成的环城公园、绿地总长约为11.2公里,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成为开封市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8月17日一大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天际探出头来,新的一天开始了。漫步在环城公园,随处可见参加晨练、悠闲散步的开封市民。
和往常一样,开封市民张黎和她的朋友来到环城公园,开始了她们的固定“节目”。伴随着时而舒缓、时而明快的优美旋律,她们的翩翩舞姿引得人们啧啧称赞。10米外,10多位老年人把空竹抖得花样百出。沿着城墙再走几步,几位老汉把碗口粗的陀螺抽得“呼呼”转。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人在古城乐”的动人画面。
再看远处的遛鸟人,他们迎着晨曦、踏着朝露,在习习晨风中会聚于此。三三两两席地而坐,或唠一段家常,或侃侃养鸟经验。鸟笼里那欢快跳跃的小鸟,时不时亮开嗓门开场“音乐会”,悠然自得。这种简单的幸福,只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才能体会。
8月18日,记者在环城公园迎宾路段看到,古朴典雅的古城墙外侧,青翠的树木形成一片片绿色的海洋,行人漫步其间,悠闲惬意,人们在树荫下自得其乐,孩子嬉戏玩耍,到处是锻炼、休闲的人,或唱或跳,或打太极拳,或独自弹奏乐器……迎着清晨的阳光,大家在这里怡然自得。
和众多锻炼身体的人一样,69岁的开封市民刘兴昌和老伴一边散步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随着公园和绿地越来越多,开封的环境越来越好,蓝天数量明显比前几年多了,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刘兴昌笃定的语气中透着得意和自豪。
“一座理想的宜居之城,应该是让来的人不想走、走的人想回来。几十年生活在外地,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的景、家乡的人。”64岁的开封市民郑先生在南方一座城市工作多年,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阔别多年的开封,把家安在了梁苑小区。每天漫步在环城公园,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安逸的生活,让他觉得每天都怡然自得。
绿草如茵、树木苍翠,美丽的环城公园是开封市美丽的“项链”,也是开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更是开封市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见证。
新景:
空中花园是在保护中开发的探索
开封古城墙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业内专家指出,对开封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古城墙,延续古城文脉,而且可以持续发挥开封的文物优势,挖掘原有旅游资源的潜力,为开封的旅游经济增添一个新亮点。因此,如何对开封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一直是开封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
河南大学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程遂营申报的课题“开封古城墙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构建及环城墙旅游休闲带建设研究”引发关注,被列为宋文化研究院2015年度立项课题。该课题提出吸纳国内外前沿理论与实践成果,构建一个集旅游、休闲、饮食、娱乐、购物等要素于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开封古城墙的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及环城旅游休闲带,丰富开封旅游资源,拓展开封旅游空间,为外来旅游者和本地居民呈现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他设想,未来的格局是开封古城墙内有少量居民、城墙外都是居民,城墙就好像一个花环一样变成城市的内环,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内就是开封的古城和美丽的景观、景点;环外是居民区,围绕城墙搞一个环城墙旅游休闲带。“为啥把城墙叫花园,就是要搞一个空中花园式立体景观,城墙上面极个别地方窄一些,但大部分区域可以拓展为3米至10米,中间是步行道,步行道旁边开辟自行车道,甚至可以考虑设有轨小火车,宽的地方种上花草、摆上休闲椅。把整个城墙贯通起来,在城门楼上建成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或者咖啡屋等,人们在城墙上可以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比如走到大梁门,可以参观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和‘城摞城’景观。城墙外侧建成环城公园,居民可以在公园里休闲娱乐。”程遂营说。
3月28日,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顺利完工,经过精心准备正式对外开放。优美的环境、崭新的面貌和深厚的文化,成为我市又一大亮丽风景线。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成为开封的一条“空中旅游线路”,如同开封的空中花园,成为开封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是我市对开封古城墙进行旅游开发利用的探索和尝试。
启示: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随着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建成开放,登城墙访古探今、休闲娱乐、欣赏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华灯初上,这一段城墙格外亮丽。在轮廓彩灯的映衬下,古朴的城墙旧貌换新颜,在不失历史沧桑厚重的同时,平添了几分现代的时尚与活力。
据开封宋都城墙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介绍,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全长1.6公里,包括城墙上青砖墁地、树池、栏杆防护、亮化喷灌美化等。除此之外,在不破坏碉堡的前提下,对城墙上的碉堡进行了室内室外装饰,将其打造成咖啡馆、酒吧、相馆、影视工作室和主题邮局等。今年6月起,开封城墙(小西门—迎宾门段)保护与展示工程每周五设定为免费开放日,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每周五晚开办“文化夜市”,吸引说书、唱戏、讲故事的民间高人在这里秀出自我。此外,城墙荧光跑、象棋争霸赛、露天电影、讲述城墙故事等活动集中在夜晚进行,不但拉长了开封旅游时间,也给“文化夜市”注入新的内容,使新开辟的空中花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消遣的首选之地。据了解,自试营业以来,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参观过城墙的游客,无不对这一保护性开发的创新之举赞不绝口。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国宝,开封古城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只重保护不重利用,就很难彰显开封古城墙的价值及其保护的效益;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无视文物保护法规的限制和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及其专业要求,一旦造成开封古城墙破坏,就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这对矛盾,是当前开封古城墙保护与利用的难题。我市创新理念,在“文化+”战略的指引下,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开封古城墙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打破了开封古城墙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的瓶颈,逐步改变了文物部门“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现状,大大提升了文物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使开封古城墙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为民众所认识、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使开封古城墙保护成果真正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值得肯定。
作者:康冀楠,刘洋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33家晚报宣传开封厚重历史文化 2016/8/19 9:38:34
- 知名文化学者秦俊做客开封文化客厅解读宋太祖赵匡胤 2016/8/16 15:29:37
-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着重在“文化+”上做文章 2016/8/16 9:31:12
- 《醉开封》微信公众号成为 推介开封文化旅游的重要媒介 2016/8/16 9:11:56
- 夜游开封 精彩纷呈 2016/8/16 9: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