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地市信息 >> 正文
洛阳:延长产业链条 变“人气”为“财气”
http://www.hnta.cn 2016/8/16 10:50:5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蓬勃的活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近年,随着我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拓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

  然而,从这条产业链来看,洛阳旅游“聚人气”能力有余,“聚财气”能力不足,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我们不妨看看洛阳旅游近年的“人气”与“财气”走势:

  2012年,接待游客77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2.74亿元,人均消费518.66元;

  2013年,接待游客8608.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5.02亿元,人均消费563.45元;

  2014年,接待游客9469.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96亿元,人均消费634.6元;

  2015年,接待游客1.04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01.76亿元,人均消费761.28元。

  从数据看,我市旅游业正在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升,但与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洛阳游客人数不少,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业内人士坦言,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如今更青睐在游山玩水或欣赏人文景观的同时,享受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服务。我市一些景区因自身发展局限仍未跳出“门票经济”的框框,只能提供“行、游”或“吃、住”等单一服务,游客往往吃了、住了、游了,但没娱尽兴、购尽兴,大大降低了旅游的附加值。

  大产业应有大视野、大谋划。如今,已有一些景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且成效显著。其中,杭州西湖最为典型。该景区免票10余年,当地旅游收入不降反升,靠人气带动消费,推动了整个杭州“大旅游圈”多产业的同步发展,西湖成为宜居、创业的宝地。从中可以看到,跳出“门票经济”的惯性思维,把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有可为。

  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一个系统,其中娱乐和购物弹性最大,吃、住也有广阔空间,门票只是整个旅游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旅游业要谋求长远发展,让消费者有更愉悦的旅游体验,就必须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中谋求综合效益,将“门票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消费经济”,这样才能提升洛阳旅游综合效益。

  首先,着力旅游景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景区的产业和业态要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传统要素,注重这六大传统旅游业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注重拓展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兴要素,形成旅游新业态的群落,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业态产品和服务。

  其次,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养体验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再次,建立健全旅游商品市场,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除了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还要走精品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路线,在全市代表性旅游景区、大型商场开设高档次的洛阳旅游名品专卖店,走品牌经营之路。

  最后,还应抢抓“互联网+”、高铁、大数据、生态绿色时代的机遇,创新旅游产品,以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二次消费。

  舍一时功利,才能求长远兴盛。只有跳出“门票经济”,深度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侧体系,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二次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气、财气才能集聚于洛阳。

作者:戚帅华 吕欣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