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开封成绩斐然
http://www.hnta.cn 2016/8/2 10:08:1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1月10日凌晨,和往常一样,百年老店沙家品味来的牛肉制作车间准时点燃劈柴,开始煮制当天店铺里要销售的牛肉。第四代传人沙梦龙按照祖传的技艺,按部就班地掌控着每一个程序的操作。很快,香味随着氤氲的水汽飘散开来。
“我们在家怎么也煮不出这么好味道的牛肉!”记者感叹。
“盛走一锅我这里的老汤,回家用它煮,味道肯定好!”朴实的沙梦龙一脸微笑,和记者聊天。
和沙家品味来一样,作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像沙梦龙这样的许多传承人都在坚守、传承、挖掘,努力让开封市“非遗”项目得以发扬光大。
“非遗”项目 琳琅满目
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非遗”项目名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近年来,开封市采取得力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切实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目前,开封全市共收集“非遗”线索131826条,确立县级项目8590个、市级项目3218个。建立了开封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等一批“非遗”专题展示场所,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类“非遗”项目遍及全市。有些“非遗”项目保存着原生态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已形成文化品牌,成为开封名片。
目前,开封全市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开封盘鼓、麒麟舞、二夹弦、大相国寺梵乐 、杞人忧天的传说共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卧拐秧歌、锣戏、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针灸铜人、黄派查拳等4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豫剧祥符调、微书、堆金玻璃画等190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5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7人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深入挖掘 培植壮大
开封市高度重视“非遗”项目,开封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职能明确到市文广新局。该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专人编制,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将“非遗”工作与其他文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督办。为了培植壮大木版年画和汴绣两个重要“非遗”项目,开封市分别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和汴绣创作研究室,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针对有些“非遗”项目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我市采取示范带动、集聚发展、规模经营的办法,建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年画产业的意见》,组织朱仙镇周边赵庄、腰铺等村的年画作坊集聚在“年画一条街”,逐渐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开封市已建成“非遗”展示场所41个,其中,2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专题展示场所就有11个,主要集中在开封市大纸坊街、宋都御街、南京巷、朱仙镇以及旅游景区等地域。通过游人在展示场所现场体验、参与动手制作的过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生态状态,增强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现已整理出库存年画315套,并对部分缺版年画进行了补刻,挖掘雕刻年画版1521块,初步恢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矿植物颜色的制作,并对其进行了图片、文字方面的详细记录。目前,开封市已建立的木版年画专题展示场所有:天成老店、天义德、天盛德、曹家老店、万同老店、振兴德、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等21家,从事木版年画行业的工作者有327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艺术家”1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8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家15人,省民协会员35人,河南省中级民间艺术师8人,初级民间艺术师28人。朱仙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被国家质检总局纳入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名单中,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从2011年至2014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有其民间艺术的特点,比如在祭灶节印“灶画”、寒食节印“秋千”、端午节印“荷包”、中秋节印“月饼”,让“非遗”接地气,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汴绣项目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整理宋代刺绣技艺针法基础上,收集挖掘整理出滚针绣、拉练绣、席篾绣、锚绳绣等36种针法,研制开发牡丹、历史名画等大型绣品156幅,充分表现了汴绣“古朴典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富有鲜明的立体感和浓厚的民间色彩”。汴绣《清明上河图》送到北京后,至今还陈列、收藏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成为河南的名片。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作为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汴绣的保护传承单位之一,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单位现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传统美术类刺绣企业,拥有厂房8000余平方米,绣工和技师300余人,专利产品4项,“素花”牌刺绣产品被河南省评为“名牌产品”,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多措并举 深度融合
“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不断努力,“非遗”的非凡魅力也在悄悄绽放。
近年来,开封市先后组织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等传统美术项目走进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以及开封十四中学、二师附小、县街小学等157所院校,举办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程,制作展板和课件123个。这些“非遗”项目受到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师生的欢迎。目前,开封全市有6名传承人成为河南大学、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他们亲临大学课堂为学子们讲解传统美术的保护和传承,成为院校的热门课程。开封汴绣厂、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成了许多高校的挂牌培训基地。
为了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恒久绽放魅力,开封市一直在努力探索挖掘和保护的措施途径。比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了保持它的原生态、原汁原味地传承,开封市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努力恢复传统制作工艺,坚持沿袭、完善传统的手工制作,恢复其老字号,做好商标注册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是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开封市定期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动,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鼓励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带徒授艺,举办专题技术讲座,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强企校合作,充分发挥在汴高等院校优势,开封市推荐一批年轻有为的传承人进行深造,培养年轻传承人才,形成一支人才辈出、实力雄厚的传统美术传承人队伍。
“非遗”项目大多接地气,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进“非遗”项目发展壮大,还需要与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充分结合,推进“非遗”保护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传承人充分利用开封旅游资源众多的优势,打造开封市“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开辟“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新模式,方能真正把“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我们在家怎么也煮不出这么好味道的牛肉!”记者感叹。
“盛走一锅我这里的老汤,回家用它煮,味道肯定好!”朴实的沙梦龙一脸微笑,和记者聊天。
和沙家品味来一样,作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像沙梦龙这样的许多传承人都在坚守、传承、挖掘,努力让开封市“非遗”项目得以发扬光大。
“非遗”项目 琳琅满目
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非遗”项目名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近年来,开封市采取得力措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切实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目前,开封全市共收集“非遗”线索131826条,确立县级项目8590个、市级项目3218个。建立了开封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等一批“非遗”专题展示场所,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各类“非遗”项目遍及全市。有些“非遗”项目保存着原生态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已形成文化品牌,成为开封名片。
目前,开封全市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开封盘鼓、麒麟舞、二夹弦、大相国寺梵乐 、杞人忧天的传说共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卧拐秧歌、锣戏、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义兴牌匾制作技艺、针灸铜人、黄派查拳等4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豫剧祥符调、微书、堆金玻璃画等190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名录,5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7人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深入挖掘 培植壮大
开封市高度重视“非遗”项目,开封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职能明确到市文广新局。该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专人编制,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将“非遗”工作与其他文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督办。为了培植壮大木版年画和汴绣两个重要“非遗”项目,开封市分别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和汴绣创作研究室,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针对有些“非遗”项目的自发性、分散性特点,我市采取示范带动、集聚发展、规模经营的办法,建成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年画产业的意见》,组织朱仙镇周边赵庄、腰铺等村的年画作坊集聚在“年画一条街”,逐渐形成规模发展态势。
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努力,开封市已建成“非遗”展示场所41个,其中,2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专题展示场所就有11个,主要集中在开封市大纸坊街、宋都御街、南京巷、朱仙镇以及旅游景区等地域。通过游人在展示场所现场体验、参与动手制作的过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生态状态,增强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现已整理出库存年画315套,并对部分缺版年画进行了补刻,挖掘雕刻年画版1521块,初步恢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传统矿植物颜色的制作,并对其进行了图片、文字方面的详细记录。目前,开封市已建立的木版年画专题展示场所有:天成老店、天义德、天盛德、曹家老店、万同老店、振兴德、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等21家,从事木版年画行业的工作者有327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艺术家”1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8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家15人,省民协会员35人,河南省中级民间艺术师8人,初级民间艺术师28人。朱仙镇被中国民协命名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被国家质检总局纳入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名单中,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从2011年至2014年,连续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有其民间艺术的特点,比如在祭灶节印“灶画”、寒食节印“秋千”、端午节印“荷包”、中秋节印“月饼”,让“非遗”接地气,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汴绣项目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整理宋代刺绣技艺针法基础上,收集挖掘整理出滚针绣、拉练绣、席篾绣、锚绳绣等36种针法,研制开发牡丹、历史名画等大型绣品156幅,充分表现了汴绣“古朴典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富有鲜明的立体感和浓厚的民间色彩”。汴绣《清明上河图》送到北京后,至今还陈列、收藏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成为河南的名片。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作为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汴绣的保护传承单位之一,201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该单位现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最大的传统美术类刺绣企业,拥有厂房8000余平方米,绣工和技师300余人,专利产品4项,“素花”牌刺绣产品被河南省评为“名牌产品”,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多措并举 深度融合
“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士的不断努力,“非遗”的非凡魅力也在悄悄绽放。
近年来,开封市先后组织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等传统美术项目走进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以及开封十四中学、二师附小、县街小学等157所院校,举办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程,制作展板和课件123个。这些“非遗”项目受到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师生的欢迎。目前,开封全市有6名传承人成为河南大学、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他们亲临大学课堂为学子们讲解传统美术的保护和传承,成为院校的热门课程。开封汴绣厂、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成了许多高校的挂牌培训基地。
为了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恒久绽放魅力,开封市一直在努力探索挖掘和保护的措施途径。比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了保持它的原生态、原汁原味地传承,开封市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努力恢复传统制作工艺,坚持沿袭、完善传统的手工制作,恢复其老字号,做好商标注册工作。
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是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开封市定期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动,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鼓励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带徒授艺,举办专题技术讲座,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为加强企校合作,充分发挥在汴高等院校优势,开封市推荐一批年轻有为的传承人进行深造,培养年轻传承人才,形成一支人才辈出、实力雄厚的传统美术传承人队伍。
“非遗”项目大多接地气,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进“非遗”项目发展壮大,还需要与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充分结合,推进“非遗”保护与特色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传承人充分利用开封旅游资源众多的优势,打造开封市“非遗”文化旅游观光新亮点,开辟“非遗”文化传承、生产、销售、体验、互动的新模式,方能真正把“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作者:张德卿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寻找一带一路上的旅游奇迹”游记攻略大赛,在开封拉开帷幕 2016/8/1 10:59:44
- 开封:出行更方便 “双城”变“同城” 2016/8/1 9:13:42
- “水城”宋韵图 今朝臻佳境 2016/7/28 9:00:58
- 开封文化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2016/7/26 9:00:20
- 联合国官员“中华文化探访团”来汴参观访问 感受开封深厚文化积淀 2016/7/25 9: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