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清明从尘封中走来
http://www.hnta.cn 2016/3/29 10:09: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一幅《清明上河图》生动显示了开封与清明文化的独特历史渊源,千百年来,清明文化在开封历代传承,生生不息。作为中国清明文化的“传承基地”,开封以传承和弘扬清明文化为己任,着眼于提升和挖掘清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彰显清明文化的时代魅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民俗文化品牌,确立了开封清明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有地位。
清明文化理论研究新成果
集清明文化之大成
对清明文化开展理论研究,是开封市传承、发展和创新清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开封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开封市相继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2010年11月,肩负着系统研究宋文化的重任,承担着为开封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使命,由开封市政府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共管的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封市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投入课题研究,研究力量以河南大学专家学者为主、全市社科研究者为辅。其中,被确定为2013年度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立项课题的《北宋东京节日习俗与开封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梳理了包括清明节在内的北宋时期开封地区的民俗性节日及其习俗,并对利用传统节日习俗加快开封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就深受文人、画家、学者的喜爱,对其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尤其是近20年来,学术界将《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推向高潮,研究范围涉及图中的季节、题名的含义、描绘的地点、图中的广告行为、画面的内容、绘画艺术、《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作者生活的时代及作品的创作时间等诸多方面。开封市社科研究学者韩顺发搜集图像,从细节入手,逐一考证,得出《清明上河图》所画的内容时间应在清明节以后但还在清明节时序之中的观点,在业界引起很大关注。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文化与民俗研究所所长彭恒礼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研究,2012年在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传承》栏目录制播出《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并多次应邀作报告。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融民间传说、节日风俗、学术研究为一炉,图文并茂地从“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节日的兴起和衰落”和“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和面临的挑战”出发,详细讲解了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关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很受欢迎。
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清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为发扬光大清明文化增添了新动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只要提及,不知让几多人魂牵梦萦。春风吹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溪水潺潺,草儿绿了,花儿红了,尽享春和景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的日子。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清明作为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时节。虽然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知,但作为节日的清明却在唐朝才形成。
“清明节作为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形成于唐朝,但清明节真正成为中国的节日是在北宋。”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规划中心主任刘坤太教授说,“北宋时期,清明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上至皇帝妃嫔下至王公百姓都过清明节,是一个全民的节日。当时的开封可以说是清明文化的集中代表地。”在宋朝时,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当时的人们认为,从清明节开始才算真正进入春天。
清明文化在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清明文化的一座高峰,当时的东京城(今开封)是集清明文化之大成的城市。到了宋代,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完全融合为一体,并融进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此时,清明节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活动外,已经变成一个娱乐的节日。清明这天,和家人一起走入春天的腹地,聆听春天脉搏的跳动,感受无限春光,放松心情,陶冶性情。大家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等,到处是热闹的景象。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于元宵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时东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天,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身大自然之中。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颁新火。古代四季都要举行一次大的仪式,把旧火灭掉,重新钻木取火,取除旧布新之意。到了宋代,从贵族到高官都能得到新火。由于老百姓也有除旧布新的愿望,后来开封府开始举行向京城百姓颁发新火的活动。清明节这一天,开封府举行正式的仪式,在仪式上钻木取火,钻出新火后,先分发给有关部门,再由有关部门分发给老百姓。开封府举行这个仪式时,全国各州县也开始举行颁新火仪式。明清之后,大规模颁新火的仪式渐渐消失。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茅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头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柳树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有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当时清明节的繁荣面貌,显示了开封与清明文化的独特历史渊源,成为历代后人研究清明文化最直观的工具,同时将开封这座古城与清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清明文化扎根开封,历代传承,生生不息。
清明文化得到完美体现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文联的支持下,在开封上下的努力下,清明文化在开封得到继承、发展、创新和弘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在中华大地上对民间文化进行完整的整理,可以说是从开封开始的。我敬畏开封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热爱之情。”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12年参加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活动时指出,“《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清明记忆,开封人抓住了自己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把《清明上河图》变成了清明文化节。清明时节,我们在这里仰慕先贤、慎终追远,为群众打造清明文化品牌,对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又是一年春风来,又是一度梨花开。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节日——清明节来了。这几年,每到此时,开封就如同吹响了节日的集结号,听到这种召唤,无论我们身在哪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开封,今天已经出现了‘盛世过清明,必来开封城’的宏大场面。”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2012年参加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活动时如是说。
受邀出席“中国开封2009清明文化节名家论坛”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称赞说,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节日,同时也是亲近自然、维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从北宋清明文化传承至今的开封清明风俗,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在开封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和体现。
一位在开封生活几十年的“老开封”感慨地说:“清明文化是大宋文化的一部分,是开封人的‘根’,弘扬清明文化就是在重新找回开封人的‘根’,咱老百姓当然高兴。”
新载体打造宋韵清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清明文化在开封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开封呈现出“宋韵彰显,亲切温润,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风采,展示出一个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时代风范。
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清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工作。清明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开封市按照1∶1的比例把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堪称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的《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集宋代清明历史文化、民众风情、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栩栩如生的清明文化神韵。该园根据宋代历史故事创编多场剧目表演,特别是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满江红》等八阙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现实演绎。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该园不遗余力地到处搜集优秀的民间文化,把它们请到园子里来,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和展演活动,不仅让游客大饱眼福,而且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气功喷火、吹糖人、布袋木偶等与清明上河园长久地相依相存,生动地诠释着宋韵清明,对清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更深入、保护更全面、利用更合理。
近年,除了举办群众性的系列活动之外,开封市还打造了大型原创歌舞剧、雕塑、汴绣版的《清明上河图》。2010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以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贴切主题、百米长卷的宏大气势、形象逼真的动态效果,震惊了世界。如今,“会动的清明上河图”长期落户开封,与清明上河园相互辉映,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开封清明文化影响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是斗茶的最好时机。近年,开封市大力弘扬宋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茶文化品牌,推动了开封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漫步古城街头,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开封市大小茶楼门庭若市。工作之余,邀三五好友泡一壶清茶品饮共话,已成为开封很多市民日常生活的爱好。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如今,放风筝已发展成广为流行的娱乐活动。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今日的开封公园和游乐场秋千随处可见…… 斗茶、放风筝、荡秋千等在普通人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清明节俗重新走进开封人的日常生活,开封盘鼓、梵乐等曾经近乎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正以自信矫健的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宋韵清明,正在从尘封的历史中重新站立起来,回到世人身边。200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开封命名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这既是对开封传承清明文化的肯定,又对开封传承、发展和创新清明文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今,开封的清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民俗文化品牌,确立了开封清明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有地位。
清明文化理论研究新成果
集清明文化之大成
对清明文化开展理论研究,是开封市传承、发展和创新清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开封全市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开封市相继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2010年11月,肩负着系统研究宋文化的重任,承担着为开封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使命,由开封市政府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共管的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封市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投入课题研究,研究力量以河南大学专家学者为主、全市社科研究者为辅。其中,被确定为2013年度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立项课题的《北宋东京节日习俗与开封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梳理了包括清明节在内的北宋时期开封地区的民俗性节日及其习俗,并对利用传统节日习俗加快开封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就深受文人、画家、学者的喜爱,对其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尤其是近20年来,学术界将《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推向高潮,研究范围涉及图中的季节、题名的含义、描绘的地点、图中的广告行为、画面的内容、绘画艺术、《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作者生活的时代及作品的创作时间等诸多方面。开封市社科研究学者韩顺发搜集图像,从细节入手,逐一考证,得出《清明上河图》所画的内容时间应在清明节以后但还在清明节时序之中的观点,在业界引起很大关注。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文化与民俗研究所所长彭恒礼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研究,2012年在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传承》栏目录制播出《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并多次应邀作报告。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融民间传说、节日风俗、学术研究为一炉,图文并茂地从“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节日的兴起和衰落”和“传统节日的现代转型和面临的挑战”出发,详细讲解了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关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很受欢迎。
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清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为发扬光大清明文化增添了新动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只要提及,不知让几多人魂牵梦萦。春风吹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溪水潺潺,草儿绿了,花儿红了,尽享春和景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人民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兼具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的日子。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清明作为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时节。虽然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知,但作为节日的清明却在唐朝才形成。
“清明节作为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形成于唐朝,但清明节真正成为中国的节日是在北宋。”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规划中心主任刘坤太教授说,“北宋时期,清明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上至皇帝妃嫔下至王公百姓都过清明节,是一个全民的节日。当时的开封可以说是清明文化的集中代表地。”在宋朝时,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当时的人们认为,从清明节开始才算真正进入春天。
清明文化在开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北宋时期形成了清明文化的一座高峰,当时的东京城(今开封)是集清明文化之大成的城市。到了宋代,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完全融合为一体,并融进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此时,清明节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活动外,已经变成一个娱乐的节日。清明这天,和家人一起走入春天的腹地,聆听春天脉搏的跳动,感受无限春光,放松心情,陶冶性情。大家郊游、放风筝、荡秋千等,到处是热闹的景象。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于元宵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时东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天,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身大自然之中。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就是颁新火。古代四季都要举行一次大的仪式,把旧火灭掉,重新钻木取火,取除旧布新之意。到了宋代,从贵族到高官都能得到新火。由于老百姓也有除旧布新的愿望,后来开封府开始举行向京城百姓颁发新火的活动。清明节这一天,开封府举行正式的仪式,在仪式上钻木取火,钻出新火后,先分发给有关部门,再由有关部门分发给老百姓。开封府举行这个仪式时,全国各州县也开始举行颁新火仪式。明清之后,大规模颁新火的仪式渐渐消失。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茅舍、小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头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柳树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有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人,他们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当时清明节的繁荣面貌,显示了开封与清明文化的独特历史渊源,成为历代后人研究清明文化最直观的工具,同时将开封这座古城与清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清明文化扎根开封,历代传承,生生不息。
清明文化得到完美体现
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文联的支持下,在开封上下的努力下,清明文化在开封得到继承、发展、创新和弘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在中华大地上对民间文化进行完整的整理,可以说是从开封开始的。我敬畏开封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热爱之情。”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12年参加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活动时指出,“《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清明记忆,开封人抓住了自己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把《清明上河图》变成了清明文化节。清明时节,我们在这里仰慕先贤、慎终追远,为群众打造清明文化品牌,对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又是一年春风来,又是一度梨花开。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节日——清明节来了。这几年,每到此时,开封就如同吹响了节日的集结号,听到这种召唤,无论我们身在哪里,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开封,今天已经出现了‘盛世过清明,必来开封城’的宏大场面。”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2012年参加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活动时如是说。
受邀出席“中国开封2009清明文化节名家论坛”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称赞说,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贤的节日,同时也是亲近自然、维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从北宋清明文化传承至今的开封清明风俗,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在开封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和体现。
一位在开封生活几十年的“老开封”感慨地说:“清明文化是大宋文化的一部分,是开封人的‘根’,弘扬清明文化就是在重新找回开封人的‘根’,咱老百姓当然高兴。”
新载体打造宋韵清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清明文化在开封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也使开封呈现出“宋韵彰显,亲切温润,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风采,展示出一个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时代风范。
开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清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工作。清明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开封市按照1∶1的比例把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堪称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的《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集宋代清明历史文化、民众风情、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栩栩如生的清明文化神韵。该园根据宋代历史故事创编多场剧目表演,特别是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满江红》等八阙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历史画面,是《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的现实演绎。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该园不遗余力地到处搜集优秀的民间文化,把它们请到园子里来,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和展演活动,不仅让游客大饱眼福,而且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气功喷火、吹糖人、布袋木偶等与清明上河园长久地相依相存,生动地诠释着宋韵清明,对清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更深入、保护更全面、利用更合理。
近年,除了举办群众性的系列活动之外,开封市还打造了大型原创歌舞剧、雕塑、汴绣版的《清明上河图》。2010年,“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以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贴切主题、百米长卷的宏大气势、形象逼真的动态效果,震惊了世界。如今,“会动的清明上河图”长期落户开封,与清明上河园相互辉映,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开封清明文化影响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是斗茶的最好时机。近年,开封市大力弘扬宋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茶文化品牌,推动了开封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漫步古城街头,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开封市大小茶楼门庭若市。工作之余,邀三五好友泡一壶清茶品饮共话,已成为开封很多市民日常生活的爱好。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如今,放风筝已发展成广为流行的娱乐活动。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今日的开封公园和游乐场秋千随处可见…… 斗茶、放风筝、荡秋千等在普通人记忆中逐渐远去的清明节俗重新走进开封人的日常生活,开封盘鼓、梵乐等曾经近乎失传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正以自信矫健的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宋韵清明,正在从尘封的历史中重新站立起来,回到世人身边。200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开封命名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这既是对开封传承清明文化的肯定,又对开封传承、发展和创新清明文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如今,开封的清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明民俗文化品牌,确立了开封清明文化在国内外的特有地位。
作者:刘洋 通讯员:刘纯金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清明踏春巡游 寻找宋风宋韵 2016/3/29 9:30:13
- 智慧开封展示体验中心正式开馆 2016/3/28 10:25:40
- 开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指挥部第五次工作例会召开 2016/3/28 10:17:52
- 带着快乐 奔跑前行——2016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侧记 2016/3/28 9:56:07
- 一批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开封市政府通报表彰 2016/3/28 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