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内外兼修 厚植“快旅慢游”沃土
http://www.hnta.cn 2016/2/2 10:27:5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2000多年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向世人宣告了北山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梦想。21世纪的愚公家乡,继承敢为人先的愚公移山精神,打通四面八方的出行通道,让城乡交通成为济源闪亮的城市名片。
10余年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济源城市灵秀雅致、村镇绿色宜居、山水风光旖旎……面对全民休闲时代的浪潮,面对旅游从“走马观花”向深度游升级,济源如何充分挖潜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区域棋局,在休闲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绽放异彩?
“要构筑‘一区一轴两核两带’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让济东新区成为核心增长极和城市新名片;依托济洛交通通道发展轴,对接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带动小浪底北岸新区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旅游产业带;依托南太行旅游通道建设,加强与省内焦作、新乡及省外晋城、运城等城市的协作,壮大南太行旅游产业发展带。”市委书记宗长青在济源“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勾勒出未来五年济源城市空间布局蓝图。
内外兼修,空间融合,是济源顺应“快旅慢游”时代、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速城市转型升级的理性抉择。
“交通一体”先行 疏通“快旅”脉络
构筑“快旅”通道,加速区域融合,交通是当仁不让的先行军。
立足构筑国际大通道,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立足航空、高铁、城铁建设,河南省“一极三圈八轴带”格局,将构筑起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紧密圈、合作圈。
按照经济学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开始,依托交通干线等轴带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从而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生产力优化布局。
就济源而言,济洛、济焦、济晋、济运高速公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焦济洛城际铁路计划今年开工的喜讯刷屏“微信”朋友圈。昔日北山愚公的梦想,正在以更加快捷、更加现代的方式抵达更远的地方。
“焦济洛城际铁路全长138.33公里、预算总投资174亿元,有望与机登洛城际铁路同步建成通车。”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史斌介绍,届时济源到焦作、洛阳的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左右。同时,济源将连上郑西高铁、郑开城铁、郑万高铁、郑合高铁,连上郑州南站、新郑机场,跻身中原城市群“半小时”核心圈,构筑起联通国内国际的快捷交通网络。
交通一体化,是济源加速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依托“米”字形高铁和城际铁路环线,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体化进程。按照未来五年济源现代交通发展规划,我市将构筑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加速度”的同时,济源—洛阳西高速公路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已于2015年9月28日签约,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同时,我市计划列入“十三五”交通运输项目的济阳高速公路、南太行旅游公路等,有望在镇镇通高速的基础上,构筑起更加通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所有高速公路出口拟建设通往景区的快速通道,有望打通“快旅”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水上航运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市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的新亮点。”史斌介绍。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济源、洛阳、三门峡形成290余平方公里的水面,河口村水库形成了联通山西的高峡平湖景观,建设小浪底水库至三门峡IV级航道、河口村水库航道、孤三峡至黛眉山旅游航道,完成河口、小浪底、长泉等码头建设,都将列入未来五年交通水运发展规划。
据了解,我市还将推动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围绕农业服务、空中游览、抢险救灾、商务飞行等布局航空产业。
在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同时,我市计划新建综合枢纽客运站、客运南站,建成小浪底旅游客运站、王屋山旅游客运站、河口客运站等,进一步完善市内客运枢纽建设,打造市区公交为主干、镇村公交为补充的“树叶”状城乡客运网络,构建绿色、智慧、低碳交通,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建设内畅外联的“快旅”通道,将吸引人口、物流、产业快速向通道两侧集中、聚拢,有望带动济源融入区域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速。
深耕城乡建设 优化“慢游”空间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风景已成为济源重要的旅游特色。如何继续深耕,兼顾市民与游客的需求,建设宜居宜游的城市,让特色优势释放更多潜能?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打造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代化建设样板区的发展定位。
城有水则秀,山有水则灵。打造绿色生态型的“海绵城市”,做好城市水系规划,将是济源深耕城乡建设、打造生态城市的点睛之笔。
综观济源水系图,河口村水库、小浪底水库、引沁灌区……24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围绕济源形成309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30余条黄河支流,在城乡构成密如织网的城市水系。市水利局局长刘根胜介绍:“济源每年可利用的水达2.63亿立方米。”
打造“北方水城”是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利用小浪底北岸灌区“南引黄河水”,利用引沁干渠“北调沁河水”,实施补水、连通、调蓄、拦蓄、循环、涵养、治理等水系治理重点工程,实现“济水复流、古泉复涌、河湖共济”,打造中国北方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环抱的灵秀之城。
“海绵城市”的打造是与水系建设、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工程。按照专家解释,就是把城市建设得像一块海绵。在下雨的时候,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雨水;而没有降雨的时候可以把水释放出来实现有效利用。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我市将在济东新区率先开展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市住建局局长李会林表示,要通过打造集休闲、生态、文化、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河景观长廊,打造串联自然人文景观的城市绿道,让济源不仅宜居,而且宜游。
如何让清清的河流、靓丽的水岸成为城市风景?市环保局局长赵金刚介绍:“‘十三五’时期,计划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蟒河、济河及支流为重点,以工业废水整治、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养殖废水整治和河道生态修复为抓手,实施‘大贯通、大提标、大整治’,打通所有关键环节,疏通主要纳污管网,加快推进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全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宜居济源。”
“要充分激活蕴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市文广新局局长刘善祥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重点推进济渎庙、延庆寺等“国宝”单位的保护与维修工作,打造一批精品文化产业园,推进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新型演艺等新型业态发展,让文化产业增辉济源“全域旅游”。
“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处处景观、步步景异”的宜居城市格局,建设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现代城市,将是“十三五”时期济源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型升级的“重点课程”。
植入旅游理念 互联互通互享
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来打造,不仅能够打破济源自身人口少、消费低的瓶颈,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拓宽工业、农业产品的市场销路,助力济源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转型升级。
在游客追捧“快旅慢游”的时代,如何吸引大家在济源慢慢地欣赏美景,慢慢地品味城市,慢慢地休闲游玩?“方方面面都要树立‘旅游+’的理念,植入旅游思维,加载旅游元素,通过多规合一,实现无缝对接。”市委书记宗长青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一观点。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两带”发展格局,我市将打造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南太行旅游产业发展带,构筑以滨水度假体验为主题的沿黄河小浪底北岸旅游产业发展带。市旅游局局长许东方介绍:“通过南北两大旅游发展带建设,强化与沿线城市的交通、旅游协作,培育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将全面加快济源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步伐。”
交通与旅游的融合最为直接。史斌表示:“在构筑区域交通网络、融入区域旅游环线的基础上,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将做好线路铺排和客运站的选址,打造好沿线观景台、休息区,设置标识标牌、导览图等,尽量为游客提供便利。”
“游客将来有可能乘船游览济源市区。”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刘君利对水利与旅游的融合充满信心,“通过引黄调蓄工程,把水引到东湖,再从东湖向玉阳湖提水,可实现城市水系东西循环,在市区形成水面相连的城市水景观,到时候济源城区就可以成为休闲旅游景点。”
充盈的绿色能让山清水秀、景更美,而发展休闲旅游也是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围绕‘十三五’时期服务旅游发展,林业部门将重点推进黄河湿地、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南山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黑鹳、白天鹅等稀有鸟类保护、引进和培育行动计划,打造城市生态形象新名片。”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表示,要通过厚植森林植被,涵养城市水源,增辉花园城市,为“全域旅游”添彩。
“要实施规划完善、龙头打造、交通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提升、文旅融合提升、休闲体系提升、旅游品牌提升、区域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提升十大工程……”在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代市长张宇松明确了今年济源“全域旅游”发展提档升级的路径。
交通构建、水系打造、水源涵养、宜居城市、生态城市……这些表面上看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工作,都与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都需要通过高效衔接互动、互联互通互享、凝聚发展合力、实现融合共赢。
在加快构筑“快旅慢游”格局的进程中,只有区域互动、部门联动,互为促进、互为提升,才能凝聚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强大合力,擎起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旗,助推济源“十三五”时期在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经济结构上实现新优化。
10余年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济源城市灵秀雅致、村镇绿色宜居、山水风光旖旎……面对全民休闲时代的浪潮,面对旅游从“走马观花”向深度游升级,济源如何充分挖潜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区域棋局,在休闲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绽放异彩?
“要构筑‘一区一轴两核两带’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让济东新区成为核心增长极和城市新名片;依托济洛交通通道发展轴,对接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带动小浪底北岸新区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旅游产业带;依托南太行旅游通道建设,加强与省内焦作、新乡及省外晋城、运城等城市的协作,壮大南太行旅游产业发展带。”市委书记宗长青在济源“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勾勒出未来五年济源城市空间布局蓝图。
内外兼修,空间融合,是济源顺应“快旅慢游”时代、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速城市转型升级的理性抉择。
“交通一体”先行 疏通“快旅”脉络
构筑“快旅”通道,加速区域融合,交通是当仁不让的先行军。
立足构筑国际大通道,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立足航空、高铁、城铁建设,河南省“一极三圈八轴带”格局,将构筑起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紧密圈、合作圈。
按照经济学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开始,依托交通干线等轴带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从而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生产力优化布局。
就济源而言,济洛、济焦、济晋、济运高速公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焦济洛城际铁路计划今年开工的喜讯刷屏“微信”朋友圈。昔日北山愚公的梦想,正在以更加快捷、更加现代的方式抵达更远的地方。
“焦济洛城际铁路全长138.33公里、预算总投资174亿元,有望与机登洛城际铁路同步建成通车。”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史斌介绍,届时济源到焦作、洛阳的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左右。同时,济源将连上郑西高铁、郑开城铁、郑万高铁、郑合高铁,连上郑州南站、新郑机场,跻身中原城市群“半小时”核心圈,构筑起联通国内国际的快捷交通网络。
交通一体化,是济源加速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依托“米”字形高铁和城际铁路环线,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体化进程。按照未来五年济源现代交通发展规划,我市将构筑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城际铁路建设谋划“加速度”的同时,济源—洛阳西高速公路项目投资框架协议已于2015年9月28日签约,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同时,我市计划列入“十三五”交通运输项目的济阳高速公路、南太行旅游公路等,有望在镇镇通高速的基础上,构筑起更加通达的高速公路网络;所有高速公路出口拟建设通往景区的快速通道,有望打通“快旅”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水上航运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市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的新亮点。”史斌介绍。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济源、洛阳、三门峡形成290余平方公里的水面,河口村水库形成了联通山西的高峡平湖景观,建设小浪底水库至三门峡IV级航道、河口村水库航道、孤三峡至黛眉山旅游航道,完成河口、小浪底、长泉等码头建设,都将列入未来五年交通水运发展规划。
据了解,我市还将推动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围绕农业服务、空中游览、抢险救灾、商务飞行等布局航空产业。
在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的同时,我市计划新建综合枢纽客运站、客运南站,建成小浪底旅游客运站、王屋山旅游客运站、河口客运站等,进一步完善市内客运枢纽建设,打造市区公交为主干、镇村公交为补充的“树叶”状城乡客运网络,构建绿色、智慧、低碳交通,为游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建设内畅外联的“快旅”通道,将吸引人口、物流、产业快速向通道两侧集中、聚拢,有望带动济源融入区域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速。
深耕城乡建设 优化“慢游”空间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风景已成为济源重要的旅游特色。如何继续深耕,兼顾市民与游客的需求,建设宜居宜游的城市,让特色优势释放更多潜能?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打造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代化建设样板区的发展定位。
城有水则秀,山有水则灵。打造绿色生态型的“海绵城市”,做好城市水系规划,将是济源深耕城乡建设、打造生态城市的点睛之笔。
综观济源水系图,河口村水库、小浪底水库、引沁灌区……24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围绕济源形成309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30余条黄河支流,在城乡构成密如织网的城市水系。市水利局局长刘根胜介绍:“济源每年可利用的水达2.63亿立方米。”
打造“北方水城”是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利用小浪底北岸灌区“南引黄河水”,利用引沁干渠“北调沁河水”,实施补水、连通、调蓄、拦蓄、循环、涵养、治理等水系治理重点工程,实现“济水复流、古泉复涌、河湖共济”,打造中国北方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环抱的灵秀之城。
“海绵城市”的打造是与水系建设、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工程。按照专家解释,就是把城市建设得像一块海绵。在下雨的时候,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雨水;而没有降雨的时候可以把水释放出来实现有效利用。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我市将在济东新区率先开展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市住建局局长李会林表示,要通过打造集休闲、生态、文化、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河景观长廊,打造串联自然人文景观的城市绿道,让济源不仅宜居,而且宜游。
如何让清清的河流、靓丽的水岸成为城市风景?市环保局局长赵金刚介绍:“‘十三五’时期,计划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蟒河、济河及支流为重点,以工业废水整治、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养殖废水整治和河道生态修复为抓手,实施‘大贯通、大提标、大整治’,打通所有关键环节,疏通主要纳污管网,加快推进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全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宜居济源。”
“要充分激活蕴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市文广新局局长刘善祥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重点推进济渎庙、延庆寺等“国宝”单位的保护与维修工作,打造一批精品文化产业园,推进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新型演艺等新型业态发展,让文化产业增辉济源“全域旅游”。
“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处处景观、步步景异”的宜居城市格局,建设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现代城市,将是“十三五”时期济源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型升级的“重点课程”。
植入旅游理念 互联互通互享
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来打造,不仅能够打破济源自身人口少、消费低的瓶颈,而且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拓宽工业、农业产品的市场销路,助力济源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转型升级。
在游客追捧“快旅慢游”的时代,如何吸引大家在济源慢慢地欣赏美景,慢慢地品味城市,慢慢地休闲游玩?“方方面面都要树立‘旅游+’的理念,植入旅游思维,加载旅游元素,通过多规合一,实现无缝对接。”市委书记宗长青在不同场合强调这一观点。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两带”发展格局,我市将打造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南太行旅游产业发展带,构筑以滨水度假体验为主题的沿黄河小浪底北岸旅游产业发展带。市旅游局局长许东方介绍:“通过南北两大旅游发展带建设,强化与沿线城市的交通、旅游协作,培育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将全面加快济源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步伐。”
交通与旅游的融合最为直接。史斌表示:“在构筑区域交通网络、融入区域旅游环线的基础上,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将做好线路铺排和客运站的选址,打造好沿线观景台、休息区,设置标识标牌、导览图等,尽量为游客提供便利。”
“游客将来有可能乘船游览济源市区。”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刘君利对水利与旅游的融合充满信心,“通过引黄调蓄工程,把水引到东湖,再从东湖向玉阳湖提水,可实现城市水系东西循环,在市区形成水面相连的城市水景观,到时候济源城区就可以成为休闲旅游景点。”
充盈的绿色能让山清水秀、景更美,而发展休闲旅游也是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围绕‘十三五’时期服务旅游发展,林业部门将重点推进黄河湿地、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南山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黑鹳、白天鹅等稀有鸟类保护、引进和培育行动计划,打造城市生态形象新名片。”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表示,要通过厚植森林植被,涵养城市水源,增辉花园城市,为“全域旅游”添彩。
“要实施规划完善、龙头打造、交通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提升、文旅融合提升、休闲体系提升、旅游品牌提升、区域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提升十大工程……”在年初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代市长张宇松明确了今年济源“全域旅游”发展提档升级的路径。
交通构建、水系打造、水源涵养、宜居城市、生态城市……这些表面上看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工作,都与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都需要通过高效衔接互动、互联互通互享、凝聚发展合力、实现融合共赢。
在加快构筑“快旅慢游”格局的进程中,只有区域互动、部门联动,互为促进、互为提升,才能凝聚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强大合力,擎起以“全域旅游”发展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旗,助推济源“十三五”时期在转型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经济结构上实现新优化。
作者:王文震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济源市旅游局领导为全局干部上廉政党课 2016/2/2 9:41:53
- 济源市召开2016年“春节”黄金周旅游工作会 2016/2/1 16:09:43
- 济源市举办“全域旅游”研讨式培训活动 2016/2/1 15:57:31
- 济源市旅游局“三个提前”严防“节日病” 2016/2/1 15:49:49
- 济源市2016年首次旅游合力团会议召开 2016/1/27 9: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