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旅游工作 >> 正文
44
河南省旅游局办公室
2017年11月06日 
 

我省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中期评估工作

 

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准确把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系统评估创建成果,1015日—22日,由省旅游局副局长李延庆带队,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省财经政法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九鼎德盛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原旅游文化产品研发中心、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评估组,对济源市、栾川县、嵩县、林州市、修武县、博爱县、新县、信阳市河区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创建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

评估工作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形式,重点对创建单位的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设施建设及旅游环境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塑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共建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检查。通过开展评估,创建工作中一批好的经验做法、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涌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绩显著、亮点突出。

成绩一: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成效初现。按照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的原则,济源市、洛阳市栾川县、洛阳市嵩县、安阳市林州市、焦作市修武县、焦作市博爱县、信阳市新县等地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执法大队、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设立了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道路交通、旅游用地保障、旅游项目建设、文明旅游共创、旅游志愿者组织、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工作考核奖励等机制,出台了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成绩二:全域旅游顶层设计高位部署,旅游规划法律效力逐步强化。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各创建单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进一步强化了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力。济源市高水平编制了《济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济源全域旅游规划是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导则颁布后第一个通过的规划。新县在统筹《新县城乡发展规划》《新县土地利用规划》《新县生态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交通、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融合工业、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了《新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来设计,形成有板块、有廊道、有亮点的网状体系。

成绩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地紧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新县将厕所革命列入全县2017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创造性地提出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厕所所长,把厕所革命列入新兴城镇化建设重要项目。林州市改建了汽车北站集散中心和安林高速市区站旅游咨询中心,投资2100万元新改建38座旅游厕所,新建、拓宽旅游道路8条,投资2亿元完成旅游“黄金通道”和“精品大道”绿化提升改造,投资5700万和1.2亿元的“林石路”、“任石路”改造。济源市在涉旅沿线交通道路、景区、城区、乡村旅游点设置了指向清晰、使用规范的旅游标识,在城区、景区修建了休闲步道、休息驿站,形成了全域旅游景观廊道。栾川县加快尧栾西、栾卢、渑栾等高速公路和县内干线、旅游大环线建设,构建了“城景快捷通达、景区环线串联、指示标识完备、停车服务配套” 的立体化全域旅游交通网络。

亮点一:“旅游+”遍地开花,全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创新升级。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深挖文化优势、地域特色优势、自然生态优势,涌现出一大批全域旅游新业态、旅游新产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县依托羚锐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健康旅游,利用羚锐集团完整的药品制造产业链,建设经皮给药博物馆,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羚锐工业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林州市投资1亿元的中宇通用航空建设,为“旅游+航空”注入发展新活力。信阳市浉河区坚持以茶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茶文化旅游项目,全区拥有茶园观光项目20多个,茶文化旅游项目50多个,完成睡仙桥茶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建设。修武县与台湾慈明中学合作办学,打造“台湾特色”旅游实用技能培训学校,力争建成豫北最优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亮点二:旅游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全域旅游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各地坚持将改善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作为关键目标,一大批“智慧旅游”、“旅游综合服务体”、“旅游交通无缝对接”等软硬件结合的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济源市城市旅游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实现景区客流实时监控、气象信息发布、统计数据分析等功能。全市各星级酒店、4A级景区、旅行社、旅游大巴等实现了视频监控、通信信号、WIFI全覆盖,涉旅企业在线预订率达到20%以上,网上支付率达到60%以上。栾川县将旅游热线电话及各旅游景区服务电话纳入110热线范围,游客只要拨打110电话或在网上发帖,县110联动办受理后5分钟内统一分流转交至职能部门进行办理,并规范旅游诉求处置时间,较好地解决了来栾游客号码难记、投诉无门、部门解决不力等问题。新县制定了旅游数据统计规则,对纳入统计的单位名录进行全面梳理,共梳理出纳入旅游测算的涉旅企业2000多家,并建立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基层旅游基本单位名录库和全县全口径旅游基本单位名录库,为提升旅游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

亮点三:乡村旅游带动区域发展,旅游扶贫成绩斐然。各地按照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整合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一批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并通过乡村旅游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新县成功打造西河湾、田铺大、丁李湾、耕读小镇、红廉小镇等著名的乡村旅游点,乡村农家乐发展至480余家,民宿体验场所30余处,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3万余人实现就业,年人均增收近5000元,已有22个贫困村22977683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脱贫。栾川县按照“景区依托村、深山空心村、田园乡愁村、特产带动村”四种类型定位旅游扶贫村,精准施策,分类推进。通过优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借助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政策,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受益近6万人,并对全县80%以上从事乡村旅游农民群众进行旅游服务技能专项培训,使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

通过开展此次评估工作,我省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成绩喜人、亮点频出,取得阶段性创建成果。但创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品牌营销合力不强、旅游人才紧缺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全省将严格依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转变观念,认真梳理、查漏补缺,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尽快完成创建各项工作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工作。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