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新县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推动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努力探索全域旅游新县实践的新路子。近三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及相关行业对全县GDP贡献率达30%,从业人员5万余人,带动2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7683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一、全方位构建体系。成立新县旅游委,县委书记任旅游委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55个乡镇和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建立“1+3+2”综合执法机制。形成以旅游委主导、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挥部、首府旧址景区管理委员会、连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各司其职的“两委一部一局”大旅游管理体制。确立“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大别山旅游公园”的战略目标,和“靓丽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全域景观”的建设思路,着力形成资源全利用、行业全联动、文化全渗透、产业全链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编制《新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2025》,定位以首府景区为核心将县城打造为5A级红色景区,确立由9个特色小镇和18个特色村落组成的“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发展构思,形成“一城三线多组团”的全域发展布局。按照“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战略思路,整合全县所有已经成熟的景区(点)和正在实施开发的涉旅项目,成立新县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和经营管理、文化旅游发展和创意开发等职责,建成“融、投、建、管”一体化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二、全要素完善功能。将厕所革命列入全县十件民生实事,由党政一把手担任厕所所长,形成“一厕一所长、一厕一档案”建管模式。新建、改扩建A级以上旅游厕所225座,实现了城区、景区(点)、旅游干道沿线厕所全覆盖。新建、改建县乡村旅游公路645公里,完成S213改线和S339、G106、G230主干道升级改造,县城—香山湖—水塝等多条旅游公路建成通车。成立旅游运输公司,并开通多条旅游直通车线路,新启用电动公交50台。建成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30处,配套自行车450辆,建设旅游停车场46个。分别在县城南北高速主入口处设立全域旅游旅游咨询中心,在公安、交通岗亭增设旅游咨询功能,全县共设置旅游咨询点19处、乡村旅游服务中心6个、民宿示范点30个。实施重点涉旅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吸纳2000涉旅商家入驻“新县旅游APP”,完善智能导航、电子导游、虚拟体验等服务功能,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消费模式。
三、全产业延伸链条。梯次推进城乡建设旅游化改造,在城区建设健康步道20余处,实施“点亮红城”亮化工程,打造十里小潢河滨水景观带,优化城区旅游发展环境;在乡村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气水土三净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128个。强化“后备箱经济”,培育农业观光体验园区14个,开发特色旅游商品100多种。建成全省首条500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成功举办全国登山大会等系列国家级体育赛事。依托大别山干部学院,累计培训游客12万人次,大别山(新县)红色教育旅游区域品牌价值达38.62亿元。强化旅游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为3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策划旅游扶贫项目,西河古村落、田铺大塆等乡村旅游景点已建设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县乡村农家乐已发展至480余家,民宿体验场所30余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人,年人均增收近5000元,已有22个贫困村2297户7683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