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旅游工作 >> 正文
32
河南省旅游局办公室
2013年08月12日 
 

“透过云台看王屋”系列报道之二

 

创新体制  激活济源山水

 

济源历程:有欢欣有徘徊 有期盼

 

回顾济源旅游业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有过“初绽芳容”的欢欣,有过“栉风沐雨”的沧桑,有过“千回百转”的等待,更有过“靓丽转身”的期盼……然而时至今日,与先进地区相比,济源旅游仍是不温不火。

 

辉煌历程见证政府主导魅力

几乎是与焦作1999年开始全民大办旅游的节拍同步,济源当时的景区建设也做得风生水起。2001年,济源顺利通过“创优”验收,比焦作还早一批拿到“马踏飞燕”这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济源旅游曾经的辉煌,见证了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的魅力。

然而,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济源旅游逐步进入低谷徘徊期。为走出困境,2010119日,济源与河南投资集团正式签订共同开发建设王屋山、五龙口景区的合作协议,以期通过景区体制改革推动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与河南投资集团合作的近3年时间里,王屋山、五龙口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先后完成,紫微宫等景点的详细规划也有了眉目。但由于缺少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双方投资理念存在差异,导致景区发展并未达到预想效果。

 

机制不畅  延缓景区建设步伐

发展旅游不是一个“点”的问题,而是一个“面”的问题。它不仅涵盖了景区,还包括周边的配套设施。

单纯靠投资商来建设景区,其每一项投资都要考虑与效益回收挂钩,这样就难免在投资理念上与地方形成差异,诸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期收益不明显的项目,便有可能成为投资“短板”。缺少了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景区开发与所在镇、村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发生利益纠葛,项目建设就会受到羁绊。

 

景区“回归”  期盼再创辉煌

去年1218日,济源重新从河南投资集团手中收回了王屋山、五龙口景区经营权,经营体制的理顺为政府主导景区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两景区“回归”的第一年,“旅游建设年”活动掀起了景区建设高潮,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2亿元。王屋山天坛神路、愚公雕塑广场整修一新,洞天福地广场、天路走廊、黄河三峡孟良寨索道、五龙口杨广古栈道一期等工程也将在年底完成。

在济源旅游意气风发、阔步向前之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红火的建设场面背后,仍然存在相关职能部门及镇(街道)沟通机制不健全、项目实施质量标准仍需提升等问题。

他山之石:体制创新助力发展跨越

政府主导与否,决定了旅游业的兴衰;体制畅通与否,决定了景区转型升级的成败。

 

焦作旅游之所以能成就“云台山速度”,就是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了资源和市场的完美对接;通过大刀阔斧的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云台山景区走上了大景区开发之路。

 

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  一以贯之

“焦作旅游的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在谈及旅游业的重要性时,焦作市旅游局副局长李建阳如此感慨,“只要是旅游项目,基层没人敢不重视,因为上面‘谁不重视就换人’的压力像剑一样悬在每个人头上。”

焦作市的领导同志,是“焦作现象”的导演者,更是身体力行者。修武县更是把云台山景区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当成全县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无论修武县主要领导怎样变化,班子怎样调整,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始终不变,决心始终不改,力度始终不减。

35A级景区,“焦作现象”,“云台山效应”,城市由“黑”变“绿”……这些成绩的取得仅用10年时间。

 

“景政合一” “农旅合一” 抱团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到国土、城建、林业、水利、文化等十几个部门,利益交织、成败相依。

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优势,云台山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实行“景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全力推行旅游景区一体化管理,成立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由修武县一名县委常委担任,副局长则由县旅游、城建、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行政部门及岸上乡(景区所在乡之一)的主要负责人兼任。

行政体制理顺后,修武县委、县政府将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百家岩、青龙峡景区、峰林峡景区等全部纳入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实现了资源、建设、管理、资金、人才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形成了庞大的“云台山”号航空母舰。

云台山还将景区内岸上乡的5个自然村,改造成5个“旅游综合服务区”,实现了“农旅合一”。同时,通过观光游览车,将各个村庄(服务区)与景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  打造产业“航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成为云台山景区二次创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200912月,焦作市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具体负责云台山景区的市场化运作。

云台山为做大做强、朝国际一流风景区迈进而努力,也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纷至沓来。2010年,国际著名投资企业北京世贸天阶和省内知名地产商河南建业,先后与云台山“联姻”。两家企业计划在3年内各自投资50亿元助力云台山发展。

与此同时,云台山景区还通过借力民间资本改造升级现有软硬件,形成了另外一种颇具民间智慧的旅游产业升级的“草根实验”。在云台山景区内的岸上村,除了鳞次栉比的农家旅馆外,田园牧歌酒店、云鼎山庄等旅游宾馆典雅气派,设施条件毫不逊色于城里的三星级宾馆。

这些借助民间资本“自我升级”、引导老百姓抱团发展的成功探索,成为云台山旅游产业开发的有益补充,对云台山转型升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标启示:牵好体制创新这个“牛鼻子”

创新管理体制是旅游业快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唯有抓牢这个“牛鼻子”,捋顺了体制机制,其他问题方能一顺百顺。

 

持续强化政府主导  科学规划完善配套

旅游业的高关联性,注定其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云台山模式”纵然是由众多因素构成,但最重要的因素当数政府主导,这也是云台山景区得以快速崛起的最大内因。

综合分析,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景政合一”管理模式,能够把面上管理和点上管理结合起来,把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责、权、利的协调统一。这样,既解决了上与下之间的矛盾,又解决了条与块之间的矛盾;既解决了开发与投入之间的矛盾,又解决了景区与所在地之间利益分割的矛盾。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有利于解决各部门交叉管理引发的诸多问题,在景区开发建设阶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需要济源旅游业立足自身实际,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致力于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包装策划好旅游建设项目,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助、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氛围。

 

优化配置行政力量  多方集聚发展合力

济源的景区既有世界地质公园,又有水利风景区;既有自然保护区,又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涉及所在镇、村的利益,如何优化配置行政力量、多方集聚发展合力,是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市已经把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列上重要日程,正着手组建济源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大王屋”旅游格局,实现主要景区“一票通”,打造济源旅游业“航母”。创新旅游经营体制改革,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的条条块块,建立综合性、集权化、高层次的资源开发推进行政机构,建立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镇、村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合力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落实鼓励扶持政策  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给力支持,经营性项目则需要建立并完善与市场化运作相适应的公司化经营体制,加快建设旅游产业的对外开放体系,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入旅游市场。

在吸引社会投资方面,需要政府制订切实可行的鼓励、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宾馆酒店、旅游商品开发、休闲农业园等旅游产业,确保项目投资者“能进来、能赚钱、能长远”。

“云台山”并不神秘,也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倾注心血与智慧,在理顺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速建设,规范管理,加大宣传,不仅会有“济源现象”,也会有“王屋山模式”诞生。

在震撼中寻找差距,在鞭策中全力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两条腿走路”,将大山、大水、大人文的“名片”越擦越亮,济源旅游发展一定会诞生新的奇迹。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