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云台看王屋”系列报道之六
拉长链条 做大产业蛋糕
焦作山水让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太极功夫让中华文化扬名四海。云台山旅游颇具名气,但也曾为在“门票经济”上徘徊不前而困惑。经历短暂的迷茫之后,云台山果断转型,毅然踏上由“游客流量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的道路。
济源旅游一路走来,依然没有突破“赚门票”的瓶颈。如何提升旅游业对经济的综合带动能力,如何深挖 “旅游富民”的潜在能量?需要持续探寻一条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城市转型的提升之路。
济源现状:产业挖潜壮大遭遇“瓶颈”
作为人文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城乡一体发展的旅游城市,济源在延伸“旅游链条”、拉动“旅游富民”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但具体到挖潜增效的实践中,济源也面临旅游综合带动乏力的瓶颈。
文化灿若星河 光芒微弱乏力
文化为旅游之“魂”。景区无灵魂,游客走马观花,停留于表象,尽管人气爆棚,带来经济指标攀升,代价却是环境承载透支和文化传承之憾。
当大众化的山水游逐步遭遇难以突破的瓶颈,深层次的文化游便越来越成为高品质游客追捧的对象。繁花似锦、灿若星河的旅游文化就成为景区延伸产业链条的最大优势。
综观济源旅游文化发展状况:在王屋山天坛顶安排了黄帝祭天表演,在五龙口中华猕猴园推出了猕猴表演,逢节假日在济渎庙景区上演大型祭水文化活动。但也有游客反映,这些文化节目内涵不丰富,特色不鲜明,需进一步创新和创意。
比如,王屋山需要进一步把道教文化变隐性为显性,营造出浓厚的道教氛围;五龙口需要进一步挖掘荆浩画文化、“沁园春”词牌文化、三国文化等;济渎庙需要促进祭水等文化活动步入“常态化”,以此来吸引更多财气、人气、商气。
产业空间广阔 亟待科学整合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销售是拉长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济源旅游纪念品缺少的不是特色产品,而是特色产品与旅游产业的有效整合。
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白银供应商,让豫光的白银名声大振,但由于没有很好地与旅游联缘,其销售量和影响力就受到了局限。石晶光电生产的水晶可以制作工艺品,但是如果能够把济源优美的风光镶嵌到水晶工艺品上,就可能吸引众多游客的眼球。另外,济源的茶、画、药等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研发也大有文章可做。
从经营销售来看,济源旅游纪念品销售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在景区内部和所在地,分布零散、缺乏规模、带动乏力,亟待进一步科学整合。
富民效应凸显 仍需融合提升
旅游业对促进城市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群众增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王屋山、五龙口景区,所在地村民办起的旅游饭店、商店生意兴隆;王屋镇愚公村、迎门村从2004年开始兴办旅游“农家乐”,户均年收入在4至5万元;沿阳下路打造的高标准“农家乐”,不仅增添了新景观,还拓展了赏花游、采摘游。
邵原镇神沟农民用传统方法腌制野生臭花菜,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王屋山土特产鸡头参、灵芝、猴头菇等,大峪镇的寺郎腰大葱,五龙口镇的马村酥梨,坡头镇的蓼坞薄皮核桃、下冶镇的韩彦红果……稍加整合包装,便能成为旅游商品。
不管是“农家乐”宾馆,还是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农产品,都有待在具有专业水准的行业指导下提升档次、规范服务。
他山之石:变“门票经济”为“产业经济”
游览云台山景区,人们除了乐享美丽的山水,还可以欣赏太极表演、体验水上竹筏、享受云台茶艺、住宿农家宾馆、品尝焦作小吃……旅游在这里正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条龙”服务拉长旅游链条
面临“观光游客多、休闲游客少,门票收益大、产业经济小,自然景观多、文化景观少”的问题,云台山把“由单靠门票收入变依托产业增收”作为重大课题。
基于拉长产业链条的共识,云台山风景名胜管理局于2009年12月成立了焦作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旅游客运、旅游产品开发经营、餐饮住宿、观光游船、旅游接待等方面。
从2003年开始,云台山将门票和车票有效期延长为2天。虽然每年要损失1亿多元的门票收入,但带来的是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游客消费质量的提升,是景区更多商户、农户的致富增收。
云台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副局长郭素萍介绍,现在分别与北京世贸天阶、河南建业合作,在云台山建设高端综合休闲娱乐项目,以后游客再来云台山,便不再仅仅是山水观光,还可以继续享受休闲、购物、度假等一条龙服务。
多角度挖掘产业增效空间
围绕云台山特色开发旅游商品,围绕“太极故里”挖掘旅游文化,是云台山旅游拓展增效空间、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景区魅力的有效载体。
在云台山餐饮服务中心,游客可以品尝到富有当地特色的十足全虫、蜂蜜怀山药等;在焦作大大小小的旅游超市,四大怀药等产品可以让游客把焦作美味带回家;在旅游纪念品商店,河南四大名瓷——绞胎瓷,逐渐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在前往潭瀑峡的途中,游客可欣赏到“太极功夫”表演,一招一势,柔中带刚,将太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据悉,陈家沟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于 2010年开始建设。这里将被打造成太极拳爱好者寻根谒祖、太极拳文化交流、太极健身养生的场所。
太极拳体验游、养生游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构造,让焦作厚重的文化内涵能触及、可感受、能体验。
大手笔绘就“旅游富民”新景
在云台山,景区所在地的乡、村、农户、商家以及周边地区已分享到美味的“产业蛋糕”。
迈步云台山景区内的岸上乡,沿街农家宾馆、乡村KTV鳞次栉比。农民于小菊不仅开有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庆红酒店,而且还在修武县办有旅行社,去年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30万元。据介绍,岸上乡像于小菊这样的旅游“小实体”有327家,接待床位逾2.68万张,农民年收入已从2000年的260元增加到现在的5.8万元。
从云台山景区的泉瀑峡出来,路右侧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生意兴隆。陪同采访的讲解员刘江云介绍,这36家旅游商店、饭店由景区投资500多万元规划建设,统一由景区内子房村的村民经营,一间门面房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
云台山用大手笔绘就的“旅游富民”新景,正在眼前依次展开、精彩亮相。
对标启示:济源“旅游链条”潜力无限
灿烂的文化诉说着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挖潜空间。如何从云台山变“门票经济”为“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吸取经验、创新发展,让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充分显现?
让文化DNA转变成经济发展GDP
丰富而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是济源彰显旅游城市个性、提升旅游发展质量、走“差异化”旅游发展路径的重要载体。
强化创意策划,让文化变隐性为显性。在这方面,可以从工艺美术设计、广告动漫等领域入手,围绕创新、创意做文章,拓宽展示济源文化的载体;在提升景区旅游文化节目的同时,可以打造一台能够展示济源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城市风貌的精品文化节目,作为让游客了解济源的保留节目。
注重谋划实施,让精品文化项目成为载体。在这方面,需要围绕济水、道教等济源特色文化,加快济渎庙渊德大殿复建、阳台宫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加快愚公文化产业园前期工作开展。通过一系列文化项目的实施,让独具特色的济源文化走进游客心中、扩大城市影响、拉长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
旅游服务设施要合理规划科学布点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也是拉动旅游经济的重要依托。针对目前旅游服务设施现状,济源急需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做好科学布点。
加快市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构筑集形象展示、信息交流、游客集散、餐饮住宿、特色购物、会展推介、应急救援、旅游投诉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平台;完善城市旅游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要素配套,充实城市休闲游憩功能,建设城市休闲产业集群。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将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在这方面,要促进景区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紧密融合,使小城镇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优势与景区吸引游客、拉动三产的优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实现景城联动;要把济源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旅游、游客集散、休闲娱乐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城市。
纪念品开发要“农旅联手”打造品牌
旅游纪念品是传播当地旅游文化、拉动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打破制约瓶颈,努力实现突破。
“农旅联手”,整合资源。要通过成立合作社、旅游企业等方式,引导农民联手闯市场。对农民在景区零散销售的原生态旅游特产,要进行统一包装,打上统一品牌,加上旅游产品标志,放入旅游商店的货架,提升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包装策划,打造品牌。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台支持旅游产品开发的政策,从档次提升、产品转化、创意开发方面鼓励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通过政策的实施和落实,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带动更多名优特产搭上旅游的“幸福快车”。
相信随着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度假“一条龙”产业链的逐步拉长,我市“旅游富民”的效应会持续凸显,济源旅游会昂首跨入变“门票经济”为“产业经济”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