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云台看王屋”系列报道之一
转型,振动蝶变的双翼
济源——焦作,同样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同样面临经济转型抉择。
王屋山——云台山,1994年联袂入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曾经站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
两个城市,两个景区,在历史的演进中有着诉说不尽的渊源,在现实的写照中一样闪烁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等夺目的光环。
然而,云台山承载城市转型重任,把握绝佳发展机遇,打造了“峡谷极品”,创造了“焦作现象”,成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名山大川中异军突起。
而手握“愚公故里”、“济水之源”、“道教天下第一洞天”三张王牌的王屋山,却在彷徨与徘徊中停滞不前,在等待观望中错失良机,远远地被甩出了旅游快速发展的“第一方队”。
透过云台看王屋,透过焦作看济源,如何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勇敢面对,力推旅游业高速发展,助推济源经济加快转型,为济源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济源境遇:时代“宠儿”也有成长的烦恼
园林城市、宜居城市、魅力城市、人居范例奖、城乡一体化试点……诸多桂冠让济源堪比时代的“宠儿”,被称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
城市美丽却“单调”
“宠儿”自有特色突显的优势,“窗口”自有光鲜亮丽的面孔。也难怪不管是外地人还是济源本地人,从济源高速东站进入济源市区便觉开阔了许多、舒畅了许多、清亮了许多,这是济源给人的第一印象。
城市亮丽、环境优美、出行顺畅、愉悦身心,外地人都说济源好,但是真正住下来,却发现这座美丽的城市其实是有些单调的。单调在哪儿?吃、住、购、娱等要素很少有叫得响的品牌,能够吸引人留下来的因素少之又少。
从山东来济源考察旅游线路的业内人士陈秉中坦言,济源城市很美,但是“美丽”没有产生效益,游客买几包土馍、几盒冬凌茶也花不了多少钱,如果多一些能够拉动消费的场所,不仅可以延长游客停留的时间,还能让这个城市丰富起来。
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2012年,济源服务业占比只有19.5%,比2005年下降4.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8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济源工业占GDP的比重仍在72.1%高位,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7.2个百分点。
“压力山大”的“短板”
在新型“三化”协调发展这盘棋中,服务业这块“短板”着实让济源倍感“压力山大”。如何来减轻或消除这种尴尬?认真分析,服务业最需要的是人、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加。人气上不来,城市再漂亮,基础设施再好,也难以起到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的作用。
而济源作为豫西北、晋东南交界的一座年轻城市,如何加快流动人口的集聚?最能起到“点睛”作用的,就是山水文化旅游资源。
但是,济源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20多年过去了,仍然未能在全国崭露头角。我市旅游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王屋山、五龙口景区游客接待量分别为57.43万人次、17.28万人次,全市所有景区直接收入的总和为6034.17万元;星级酒店和农家宾馆入住率虽然在旅游旺季也能达到90%,但是平常却只有40%左右,并且是商务和政务接待居多;旅游从业人员仅有1.2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不足5万。
“万千宠爱”的期待
从地理和历史方面看,济源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与古都洛阳隔河相望,在隋唐时期是首都的后花园,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从资源和文化方面看,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九里沟、黄河三峡、小沟背等六大景区,犹如绽放在愚公故里的“六朵金花”;济渎庙、阳台宫、大明寺、奉仙观、柴庄延庆寺塔、轵国故城、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等七大“国宝”,犹如闪耀在玉川大地的“七颗明星”。
上风上水,天地厚爱。然而,上苍赐予的这些宝贵资源却未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有人曾打了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济源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面对新型“三化”协调发展的需求,面对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压力,面对千千万万愚公儿女的期待,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济源,如何将第三产业这个“短板”补起来,如何让城市走得更快、更稳,更具可持续性,亟须旅游业挺身担当起“龙头”的重任。
他山之石:旅游跃升助推城市转型
隔壁的“老大哥”——焦作,过去总是被人们与煤城画等号,而现在又总是与美丽的山水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得益于这座城市在关键时刻的果断转型,在发展征途中的持续转型。转得早,让焦作旅游赢得了发展先机;转得靓,让焦作旅游名扬四海。
由“黑”到“绿”的抉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焦作资源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度在80%以上。但随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焦作经济几乎滑入谷底。失业严重、城市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接踵而至……
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如何助力“谷底”跃升,实现新的起跳?焦作市旅游局副局长李建阳介绍,1999年底,焦作市市委、市政府开始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云台山景区所在的修武县县委、县政府也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全县上下形成了“旅游第一产业”的共识。焦作旅游发展史上“千军万马战云台”的壮观景象由此展开。修武县每个机关、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领到了自己在云台山景区的任务。上上下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正达到了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力大办旅游的高度和境界。到2001年,云台山旅游在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上都实现了大的飞跃。
形势倒逼,不转不行。让焦作从“黑”到“绿”的转型之路,走得坚定而执着。
“山水焦作”产生裂变效应
一个成功的云台山,带动旅游业成为焦作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连续13个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门票收入位居我省省辖市第一;景区游客接待量去年达50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5亿元,财税贡献过亿元,成为全省唯一进入纳税50强的旅游企业;
云台山发展景区家庭旅馆327家,接待床位2.68万余张;焦作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一路跃升,从1999年的不足3000人到现在的4万余人,带动间接从业人数超过24万;
焦作宾馆、饭店的日平均入住率由1999年以前的不足50%跃升到2001年以来的90%以上;焦作旅行社数量由1999年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110余家,增长了近20倍;仅云台山所在的修武县就有36家旅行社;
云台山的人气在全国所有自然山水景区中已排到前三位,名列全国20大最受关注景区第四位,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超过北京故宫,成为国内第五大旅游景点……
一路走来,风光无限。从1999年到2012年的10余年间,焦作市游客接待人数从50万人次增加到了2605.18万人次,增长了近51倍;旅游总收入从1.48亿元增加到200.28亿元,增长了近134倍。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
以云台山为代表的旅游业的发展,为焦作塑造了美好的城市形象,扩大了城市对外知名度,促进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旅游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焦作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几年来,先后有蒙牛集团、上海峻利、韩国电力公社、家乐福、丹尼斯、福建厦工等一大批企业落户焦作,投资领域涉及电力、环保、食品加工、冶金、房地产等行业。旅游在焦作产生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
在焦作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型跨越中,云台山抓住早期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绝好机遇,把“焦作山水”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市场品牌。旅游业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主体,还起到了中枢作用,拉动了相关产业和谐发展,让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对标启示:跨越发展需要加快转型步伐
焦作旅游跃升的初衷是转型,动力是转型,经验是持续转型。作为和焦作类似的资源型城市,济源也亟待通过加快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挖掘群众致富增收空间,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城市发展转型需要旅游业担当重任
济源旅游,这个愚公儿女眼里充满着期待的产业,这个历届市委、市政府放在心尖上的产业,纵向与自己比,每年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横向与先进地区比,差距便一目了然。
如果说焦作当初果断转型的背景,是疑似“山穷水尽”时的形势倒逼,那么济源当前的形势与当时的焦作有太多相似之处;如果说焦作坚定地选择“以旅游业为龙头壮大第三产业”,成功跨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那么济源当前的城市转型也的确需要以“山、水、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业来担起重任。
旅游业是济源经济结构优化转型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更为发展、壮大、提升服务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过去对工业“宠爱有加”的济源,亟须在新一轮的发展转型中和服务业这个“朝阳产业”上挖潜增效,把文化旅游业这个 “龙头”纳入加快发展、重点发展、持续发展的序列,让愚公家乡的秀山丽水变成滚滚财源,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变成“聚宝盆”,让济源的干净、休闲、宜居的城市环境带来更多的人气、商气、财气。
城乡一体化提升需要旅游业构筑平台
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济源提出要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为面积只有1931平方公里的新兴城市,济源却有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区。
用一位旅游专家的话说,济源有80%以上的面积都适宜发展旅游业。而从目前济源的发展现状来看,山区五镇坐拥大量优质的旅游资源,却并未得以有效利用,未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
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王屋、下冶、坡头、大峪、邵原等五镇的财政收入共计9303万元,还没有市区一个街道、平原一个大镇的收入高。济源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就是要推进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山区平原协调发展、三次产业互动发展。而作为全市发展短板的山区镇,挖潜增效的潜力在哪里?财政增收的空间在哪里?毋庸置疑,综合带动力强的旅游业是山区经济发展壮大的希望所在。
从济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来看,我市亟须对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区,让南太行、王屋山丰富的山水资源产生效益,补齐山区经济发展这块短板。
群众持续增收需要旅游业搭建载体
旅游业的“富民效应”在云台山的发展中得以充分显现,其拉动群众持续增收的载体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就济源的发展现状来讲,2012年济源农民人均收入是1064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1240元,分别排到全省的第二位、第三位。而山区五镇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301元。济源农民人均收入要实现持续增长,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焦作云台山景区内的岸上乡,景区开发前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60余元,而景区开发后带来的大量就业、经营等创收机会,让岸上乡的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5.8万元。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云台山调研时说:“云台山发展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前总有人认为发展旅游旺丁不旺财,富民不富财,现在看来,发展旅游不但旺丁又旺财,而且富民又富财。”
业内人士研究表明,服务业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是工业的2.8倍;而我市服务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点,便可以增加1.6万个就业岗位。在山区重点发展旅游业,有望成为济源拓宽农民就业空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力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焦作在10余年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地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把旅游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龙头,把握了主动,赢得了先机。
济源要用比焦作更短的时间,完成以旅游业为依托的城市转型“蝶变”,历史留下的,是一段“压缩的时间”;济源要在风起云涌的旅游大潮中崭露头角,在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势带来的,是一个“叠加的空间”。
愚公儿女多壮志,百尺竿头更奋发!有理由期待,愚公家乡在壮大旅游产业、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形象的征程中,能够持续求进,务实发展,再造一个济源“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