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旅游工作 >> 正文
66
河南省旅游局办公室
2012年06月02日 
 

山区旅游业发展的“闯路人”(二)

――记原栾川县旅工委副主任马海明同志

 

重渡沟旅游开发首战告捷,马海明乘势而上,强力推进,致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带动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了重渡沟由山区穷村到旅游富村的历史性转变。

  1999年末,在马海明的带领和指挥下,重渡沟吹向了全面开发旅游的号角。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金,为景区开发奠定了基础。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由省内外旅游专家组成的规划组来了,他们在对重渡沟资源进行全面调研之后,认为景区“景型独特、中原少有”,为重渡沟规划出200多个景点。专业施工队来了,村子里可利用的劳动力组成义务工队伍,加入开发建设的行列。轰隆隆的开山放炮声、咳吆吆的号子声,打破了重渡沟千年沉寂。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马海明坚持这一指导原则,在展现重渡沟山之雄奇、谷之幽深、瀑之壮观、竹之密茂、林之浩瀚的同时,准确把握游客心态的变化需求,集婉约恬静之情和雄壮豪放之怀于一体,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几年来,共开发出了金鸡河、水帘仙宫、滴翠谷、泻愤崖等40余个骨干景点,打造出了“观飞瀑翠竹,赏幽谷密林,住农家小屋,食山野风味”为特色的“北国水乡重渡沟”品牌。

发展旅游,市场开发是关键。马海明带领大家准确定位、有的放矢,结合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拓市场。景区刚开放时,他们到洛阳、郑州等大的企事业单位,登门宣传,免费发放门票,引客上门。景区发育逐步成熟后,又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积极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半径。多年来,邀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河南日报等1000余家各级媒体到重渡沟采风,与全国3000余家旅行社建立了固定业务关系,在全国50余个城市设立了游客咨询处。使景区在很短的时间内闻名中原,走向全国。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在一次开发公司全体员工和全体村民参加的大会上,马海明这样启发大家:“全国的景区数十万个,大都是一个模子,人为打造的东西太多,重渡沟有着立足的自然优势,山是自然的,水是自然的,如果跟我们农家一结合,那就成了农家游。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游客来到咱重渡沟,在游览自然风景、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尝尝咱的玉米糁子红豆汤、竹筒米饭油烙馍、橡子凉粉山野菜、蒜汁韭花糊涂面,住住咱的农家屋子,躺躺咱的竹席竹床,用用咱的粗布花单,听听鸡鸣犬吠,那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按我说的干,保准没有错!”

在马海明的力主下,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重渡沟景区大力开发农家乐,发展家庭宾馆。家庭宾馆的服务标准要求达到“四净一热”。“四净”即饭菜干净,保证卫生安全;被褥干净,坚持一客一换;住所干净,地面勤打扫,用具勤洗涮;院子干净,院内和住所周围的垃圾及时处理。“一热”即无论什么时候,对游客都像亲人一样热情接待。家庭宾馆全部安装有固定电话、闭路电视、网线、热水器、水冲试马桶。管理人员定期对家庭宾馆实行卫生、安全大检查,发放流动红旗,开展星级评定。

一组组闪光的数字,倾注了马海明潜心发展家庭宾馆的心血。重渡沟景区开业迎宾当年,村里只有10几户村民开办家庭宾馆,到2011年底,重渡沟的家庭宾馆发展到350家,可同时接待1.4万名游客餐饮和住宿,其中有星级家庭宾馆70余家,家庭宾馆户均收入9万多元,高的家庭达几十万元。 如今的重渡沟村,95%以上的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人均收入连续6年超万元。开发13年,景区接待人次、综合收入连年翻番,2011年景区实现门票收入8000余万元,景区所在的潭头镇实现社会综合收入4.9亿元。“既有重渡沟,何须下江南”,作为河南旅游的知名品牌,重渡沟每年吸引着百万游客来休闲度假,享受农家之乐。

重渡沟村出现了新的“四多”现象。即“小楼房多、汽车多、电话(手机)多、名片多”。 村民们西装革履,精神十足。采访中,有村民幽默地说:“过去俺们到一块儿是比谁的斧头把磨得光,现在聚在一起是看谁的手机样式美”。

重渡沟旅游业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潭头、古城、仓房、何村、秋林等周边村庄围绕重渡沟的生态旅游需求,从事土鸡蛋、柿子醋、豆腐、竹编等土特产和工艺品加工,发展养殖、运输和服务业,一大批农户迅速脱贫致富。重渡沟景区的成功开发,为其他景区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栾川的养子沟、寨沟、倒回沟、石笼沟等风景区都是借鉴重渡沟的经验发展起来,而成为当地旅游热点。

旅游不仅改变了贫困,也使山区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商品经济,向现代文明迈进。过去不少群众为了种地收入,竭力反对开发旅游,如今只要是旅游开发需要,不管拆房占地,还是砍竹伐木,要啥给啥。旅游旺季,户主让出卧室,新婚夫妻腾出洞房让游客居住的事情屡见不鲜。视频聊天、说普通话、跳交谊舞、英语会话,在这里都不是什么稀奇事。许多农家宾馆和经营旅游的家庭聘起了雇员,外来务工者大量涌入。昔日热闹非凡的教堂、庙宇,如今窗朽锁锈、门可罗雀。

重渡沟村委主任张红强说:“昔日重渡沟人,不知道啥叫旅游,更不敢想去搞旅游。如今旅游开发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重渡沟彻底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我们的心里会永远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马海明。”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马海明和他的同事将重渡沟经验成功植入栾川旅游,在全县掀起“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热潮,倾力打造“栾川模式”。

栾川,位于距洛阳220公里的豫西伏牛山腹地。2000年以来,栾川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做法被国内旅游业界誉为“栾川模式”。据时任栾川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洛阳市旅游局副局长的孙小峰介绍,“栾川模式”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新路子。

这种通过聚焦式发展,以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做法,受到高度评价和关注。2005以来,先后有400多个市、县旅游考察团来栾川考察学习。栾川一下子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贫困县走出中原、走向全国,成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在栾川实地考察后感慨地说:“全国旅游看两川,省级看四川,县级看栾川,国家提倡多年的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做法,在栾川找到了例证”。

“栾川模式”是全县上下旅游工作实践和探索的智慧结晶。为栾川旅游付出巨大努力和毕生心血的马海明,无疑是“栾川模式”的主要实践者和见证者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马海明开发重渡沟,一炮走红,使他这个旅游“土专家”迅速进入了县委、县政府的视野,引发了县主要领导思想观念上的震荡和变革。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看到栾川的优势所在,认为重渡沟的成功经验完全可资借鉴,果断作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决策,成立县旅游工作委员会,主导和推动全县旅游发展。   

20008月,一纸调令,马海明出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协助由潭头镇党委书记调任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孙小峰开展工作。在旅游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几年,马海明不断提升和发扬重渡沟的经验,和他的同事一起为栾川旅游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宣传营销是马海明的分管工作。2000年,栾川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人们的消费意识里还没有旅游这个概念,对旅游的认同度很低。栾川旅工委也才刚刚成立,底子薄,缺人,缺钱,缺思路,什么工作都得从零开始。作为一个偏远小县,人口不过30万,面积不过3000平方公里,在中国地图上只是小小的一粒米,既无名山大川,又无名胜古迹,如何让外界了解栾川,走进栾川,马海明进行了深入思考,付诸了大胆探索。

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琢磨:既然旅行社是游客的“批发商”,那么就先从旅行社做起。为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让旅行社多往栾川发团送客,他化被动为主动,撇下行政领导的身份,郑州、洛阳、周边省份城市等一个一个地跑,与旅行社老板面谈,邀请他们到栾川考察踩线。为了和这些旅行社老板见面,经常得预约、等候,甚至低三下四求人、少不了吃闭门羹.....酸甜苦辣、滋味皆有。他的诚心和韧劲,感动了一个个旅行商,在他主抓旅游促销的 2000年至2005年间,先后有省内外1000多家旅行社到栾川考察采线,与栾川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给栾川带来大量游客。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如果仅仅靠旅游部门来做,那未免势单力薄,应整合全县宣传资源,集中全县资金和力量来抓。沿着这个思路,他创造性地提出 “捆绑促销”,积极策划组织实施了“六月潮”和“七月风” 栾川旅游系列宣传促销活动。由县委、县政府出面,动员全县47个县直单位和33个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先后在全国50多个城市召开栾川旅游专场推介会10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50多万份,签订旅游协议4万多份。“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抓旅游,这句原本只在教科书和领导讲话中才体现的理念,被马海明“复活”了。作为栾川模式的一个鲜活组成部分,栾川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客源半径由省内18个地市向周边80多个城市拓展辐射。

可以说“栾川模式”发轫于宣传促销,精彩在宣传促销,成熟于宣传促销。因为宣传促销,“栾川模式”才被全国旅游界认可、学习和效仿,旅游业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分管的工作,马海明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分管外的工作,他服从调遣,不遗余力。旅游规划,他和专家一起跑遍了栾川的山山水水,《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成功出台实施,有效整合了资源,奠定了基础。项目建设他冲锋在前,鸡冠洞、龙峪湾、老君山、养子沟等一批批骨干景区闪亮登场。目前全县A级景区达7家, 其中5A级景区2家。大批中高档宾馆拔地而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他不辞劳苦,深入基层,抓培训、抓规范,抓管理,“满意在栾川”深入游客心坎。在旅工委的几年,哪里有急难险重的活,哪里都有马海明的身影。

栾川旅游大踏步前进,接待人数连年攀升。2001年,19万人次;2002年,60万人次;2003年,180万人次;2004年,249万人次;2005年,389万人次;2006年,440.1万人次;2008年,500万人次,2011687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60番,旅游总收入25.9亿元,是2000年的52倍。省外游客占客源总量的60%……如潮的人流给栾川送来了一桶又一桶“金”, 旅游业为主的三次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达50%以上,20%的农民依靠发展旅游致富了,有人形容是“一个洞富了一个乡”、“一座山富了一个县”。

以旅游业为纽带,栾川由一个交通闭塞的山区县,迅速走向全国,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潮流,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栾川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全省经济发展环境五十优、全省最佳人居环境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