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旅游业发展的“闯路人”(三)
――记原栾川县旅工委副主任马海明同志
马海明说,他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心爱的旅游事业。退居二线后,他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旅游前沿,策划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倾注心血
2005年,马海明满50岁了。按照不成文的规定他卸下科级干部职位,退居二线。要说不用上班,应该好好歇歇了。可一颗对事业的挚爱之心使他割舍不下旅游,经过认真细致地考察,他觉得豫西栾川、嵩县尽管生态旅游做得红红火火,但能够满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娱乐项目几乎为零。于是他指导开发了全程17公里的嵩县伊河漂流项目。伊河漂项目位居洛阳南线旅游的中部,四周白云山、天池山、重渡沟、鸡冠洞、龙峪湾、老君山、养子沟等景区环抱,开设有游泳区、水仗区、鼓浪区、人工海滨、休闲岛、情人岛、垂钓池、田园乐、沙滩摔跤场等十多个休闲娱乐区。伊河漂流开放以来,声名鹊起,人流如潮,深受游客欢迎。
伊河漂流项目的成功仅仅是马海明的牛刀小试。他看到重渡沟景区尽管游人如织,但同样面临参与、体验项目少的问题,独具特色的豫西文化并没有在重渡沟展示出来。他多方筹资开发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海明农耕文化村”,农耕村占地400亩,投资500余万元。开设有传统手工作坊荟萃、传统民间娱乐集锦、传统饮食文化演义、传统风土人情展示四个游览区。手工作坊区荟萃有老酒馆、土陶房、豆腐坊、纺织院、铁匠铺等豫西老手工业,游客可亲自动手制作粮食酒、熟香油、柿子醋、木碗(勺)、铁锄、竹篮、旱烟等旅游土特产,品尝地道的“农耕村”酒。还把豫西传统的“八大碗”宴席开发出来,使游客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玩了一把历史的“穿越”。地方民间娱乐以中原民间故事“狮子上绳”为蓝本演出,配之以滚铁环、踢毽子、荡秋千、捉迷藏、魔术表演、民间说唱等项目,生动而有趣;地方饮食是按季节推出的窝窝头、枣花馍、虚糕,绿豆面、白面叶、红薯面条等上百种正宗农家饭菜。传统风土人情再现了旧时农村坐花轿、拜堂等婚礼仪式,展现了铁锚、吊搐、千斤拍等十余种农村原始狩猎方法。农耕村还开辟种植有包括山杏、山枣、核桃、五味子、酥梨、山葡萄等品种在内的野果长廊,有无公害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
开发抱犊寨景区是马海明退居二线之后的又一杰作。抱犊寨是距栾川县以西50公里的一个古山寨,解放前夕被土匪占据,负隅顽抗,后经解放军三次攻打方克。景区所在地政府一直想把抱犊寨做为红色旅游区予以开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但怎样开发?如何定位?之前有人建议采用主题公园的开发方式,但因破坏环境,没有采纳。后来,又有人提出在抱犊寨内种满向日葵,打造“黄金海岸”。这个建议同样被叫停,原因很简单,不符合伏牛山的整体风格。最后谁也没有主意,地方政府请来专家规划论证,但一听投资估算,大家都傻了眼,开发建设费高达2亿多元,吓走了投资商。
后来大家决定请马海明出任总策划。马海明经过对实地的悉心考察,提出旅游开发应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突出“三色”文化主题,即重点开发、包装以青少年教育基地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以土匪窝点为主题的“白色文化”、以森林等生态资源为主题的“绿色文化”,大家听后齐声叫好。在他的亲力亲为下,短短一年多时间,一个以豫西山寨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已成规模。在抱犊寨景区里,古山寨的复建是整个景区的点睛之笔,高低错落的寨墙、豫西特色的民居以及店铺、客栈、绣楼、监狱、戏台等各具特色,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目前该景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验收。
淡泊名利,埋头苦干,为了旅游事业和百姓致富,甘愿奉献一切是马海明品质的生动写照。他的精神和人格永远活在洛阳旅游人的心中。
苍天不公,何殇斯人。正当马海明全力以赴投身于红色旅游景区抱犊寨建设时,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了。2011年5月7日,马海明在去景区考察的路上,由于山高路险,汽车坠入深谷,带着未竟之志,离开了他心爱的旅游事业。噩耗传来,栾川全体旅游人、重渡沟广大百姓和群众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谁都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
在他的家乡栾川县潭头镇,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沉痛悼念马海明同志!”、“马海明——打开了山区群众的致富门!”、“好人——马海明,你一路走好!”、“栾川旅游有今天,海明功绩大如山!”、“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马海明”。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背着书包的学生来了,搞经营的男人放下活计来了,妇女们抱着孩子来了……省、市、县18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他的追悼大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哀思。前来送行的人们站满街道两侧,潭头镇一时挽联遮天,泪飞如雨。
之后,广大群众纷纷解囊,自觉捐款80多万元,为马海明在重渡沟景区金鸡河畔修建了纪念园、塑像。社会各界8000多人参加了揭幕仪式。这是栾川解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为纪念逝者而修建的第一座纪念园,塑的第一尊铜像......
马海明身上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让千千万万的人如此怀念和爱戴?采访中,笔者一次次地试图探寻和求证着答案。
——因为他淡泊名利,不畏艰险,埋头苦干的坚定事业追求。马海明多年的老搭档、老朋友,市旅游局副局长孙小峰说:“重渡沟旅游做起来后,海明的知名度和个人威望都提高了。但和县领导在一起,他从来不提职务升迁、子女安置等个人问题,只知道埋头干活。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是海明的一贯作风”。
重渡沟村的老支书余长生这样评价马海明:“他就像农舍大门上的门钻,任你左右旋转,总能巍然而立;他更像铁匠铺子的砧板,任你百般捶打,他总是坚强应对;他就像“农耕村”里的老酒,越品味越醇。”村民刘长清则称“马海明的人格就像重渡沟的竹子,高风亮节、宁折不弯;马海明的心就像重渡沟的泉水,纯纯清清、明明亮亮”。
——因为他立志改变家乡贫穷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的深深赤子情怀。马海明自传体作品《情系重渡沟》一书有这样的心迹袒露,“我这辈子可以舍弃一切,唯独不可舍弃的是重渡沟。我是重渡沟的儿子,开发旅游,让父老乡亲致富,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大追求。”“重渡沟是我梦魂萦绕的第二故乡,既使走到生命的尽头,化成骨灰,也要分出一部分去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这分明是马海明生命的真实自白和写照。
——因为他对同事、对朋友的那颗真诚、善良和包容之心。据马海明昔日栾川旅工委的同事介绍,海明是单位公认的的好人。他为人厚道,办事实在,有一副菩萨心肠、米勒胸怀。他不玩心计,不搬弄是非,不争名利。遇到领导的批评,群众的误解,总是一笑了之,用心化解。开放时“像鲜花一样馨香,闭合时像小草一样无奇”。
马海明,用他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栾川旅游的奇葩。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旅游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是山区旅游发展的拓荒者,是全省旅游行业干部职工学习的好榜样!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咱的老百姓,马海明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他墓碑前一簇簇不断更换的鲜花,那金鸡河畔挺立的铜像,就是最好的诠释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