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联动 景城一体
济源市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济源市抓住产业转型的有利时机,以实施“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乡村旅游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规划先行,筑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根据所在区域、主营业务、投资主题等情况,济源市对全市乡村旅游特别是农家乐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对全市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形成了十余部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斥资200余万元,委托九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编制《济源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农家乐三年提升计划》、《乡村旅游三级游客中心规划》、《自驾车营地规划》和《旅游购物点网络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目前,正在重点编制三个旅游风情小镇规划。一是依托国家4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景区,围绕景区发展三产服务业,打造王屋镇仙道文化风情小镇,目前规划正在编制。二是依托小浪底、西霞湖良好的旅游资源,打造小浪底环西霞湖区域滨水休闲旅游小镇。该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国际招标评审会日前刚刚通过评审。三是依托五龙口景区丰富的温泉资源,与河南投资集团共同打造五龙口温泉小镇。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可研报告编制、地形测量、地面附属物统计等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征地工作正在进行。
二、实施精品战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内涵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四大类型的旅游产品。以南太行旅游景区为依托,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农业观光为基本元素的特色接待服务型乡村旅游产品;以东部、北部、西部、南部四个特色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蔬菜鲜果采摘等参与性较强的农事参与型体验产品;以坡头、大峪、下冶、邵原四镇为重点,打造休闲、游乐、科考、探险、爱国主义教育等服务的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整合各类文化遗产,以开发一批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型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谋划,提升五个旅游特色村。济源市将愚公村、泰山村、留庄村、小沟背村、山口村等5个省级旅游村建设以专项任务列入政府年度工作台账,挑选实力较强的局委分包五个特色旅游村。发改、住建、规划、国土、交通、林业等部门,在规划指导、项目审批、开发用地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工商、税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要尽量简化有关证照的申办手续,参照城镇职工再就业、返乡农民工和全民创业有关政策,给予税费征收等方面的最大优惠扶持。今年上半年,5个旅游特色村的农家乐开发共投入资金448万元。三是科学管理,发展一批精品旅游观光点。市旅游局组织人员对全市16个镇办的登山健身游、户外采摘游、休闲垂钓游等30余个观光点进行了摸底、研究、归档管理,并将其运营情况纳入市旅游局数据统计的范畴。各镇办均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谋划此事。四是加大投入,打造一批花园式度假新村。济源市政府将斥资5000万元,对全市十个重大区域进行全面的综合整治,利用现有资源高标准打造100户农家乐,建设花园式度假新农村。其中,近期投资达1856万元,市政府直接划拨专项资金700余万元,不足部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由所在镇、村配套解决。
三、强化政策引领,营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氛围
一是出台意见,指导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要对乡村旅游发展做出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并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市乡村旅游的意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旅游、农业、扶贫、信贷、一体办、各镇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安排全市乡村旅游工作。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体系,把乡村旅游建设列入生态文明村建设考核体系,把乡村旅游发展列入相关镇办年度绩效考核目标。二是加大扶持,调动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先后研究出台了《济源市农家宾馆建设标准》、《济源市“特色旅游村”农家乐奖补扶持暂行办法》,对新建或改建农家乐,符合《济源市农家宾馆建设标准》要求的,每户奖补3000元,达到“十统一”标准者,每户奖补2000元;一次性投资100万元-300万元新建农家乐,每户奖补40000元;凡依据《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492-2007)创建一星、二星、三星级农家宾馆成功者,分别奖补2000元、3000元、5000元;对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上预订、建立自己网站,且宣传效果卓有成效的,给予奖补5000元。三是强化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依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村组干部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近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百余次,培训人员3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