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7月底,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向省政府报送了《旅游业带动老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关于修武县深山老区贫困村的调查》。刘满仓副省长批示要求全省旅游系统进行学习研究。现将该调查报告印发,望全省旅游系统认真学习修武县依靠旅游业发展带动老区脱贫致富的经验,并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吸纳调查报告中的工作建议,努力推动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旅游业带动老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关于修武县深山老区贫困村的调查
武守全 刘广祥 张思敬 张国荣
2010年7月27日
7月中旬,盛夏时节,我们一行走访了太行山的几个老区村。它们都是借助当地资源,靠旅游带动,改变贫困面貌,逐步走上致富之路的穷山村。此行的目的是想看看太行深山区贯彻落实省委27号文件、实现老区发展第一期目标的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困难需要着力解决。在焦作市和修武县老促会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重点察看了位于修武县西村乡西北深山区的省级贫困村裴庄、双庙村和整体搬迁的影寺村。通过入户走访,与村干部座谈,听取修武县委县政府和西村乡的情况介绍,深有感触,很受启发。总的感到,修武县的旅游业催生了相关产业,繁荣了市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县委县政府城乡统筹发展、以旅游业兴县的战略思路很有见地,成效显著。
一、旅游开发惠及景区村民,带来可喜变化
裴庄村、双庙村和影寺村位于西村乡太行山区典型的高山缺水地区,人均耕地少而贫瘠,是省级贫困村。2000年以前,这3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群众吃的是救济粮,住的是石头土胚房,走的是蜿蜒山区小道,喝的是下雨天集的雨水。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相当突出。过去村民世代以种山地、采石料、编荆条和打零工为生,解放几十年了,改革开放30年了,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元。市、县两级政府对此都深感愧疚。虽然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但始终未找到治本之策。2000年以来,随着云台山景区的开发,“云台山效应”的提升,焦作市和修武县不断力口大对云台山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相继开发出了与云台山隔山相望的青龙峡、峰林峡景区,扩大了景区范围,增加了观赏景点,提升了旅游品位,游人逐年增加,门票收入2009年已超过2.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0.12亿元,稳居全省第一。位于景区内的贫困村依托日益兴旺的旅游业,大力兴办旅游服务业,带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西村乡和景区村民围绕旅游求发展,逐步完善了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4个,建立家庭旅馆60家,餐饮服务点30个,旅游商品经销点40个,土特产经销点20个,在为游客提供周到服务的同时,增加了乡财政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0年以前,裴庄村是西村乡出了名的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200多元。群众说:“裴庄裴庄,陪送嫁妆,只见闺女出门,不见媳妇进村”。2000年以来,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裴庄村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今,全村32户有10户兴建了家庭宾馆,高峰期日接待游客1500多人,景点入口处还开设了7间餐馆和3间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加上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位于青龙峡、峰林峡和净影峡三景点入口处的双庙村,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貌优势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有机蔬菜种植,开展多种经营,为城市宾馆和旅游饭店供应蔬菜、水果,2009年人均纯收入也在5000元以上。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山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提升。以新农村建设和落实扶贫搬迁工程为契机,西村乡累积投入600余万元,完成当阳谷、洼村、西村、六股间、金陵坡等一批新村建设,完成了裴庄、双庙、宋营等12个村的移民搬迁,硬化道路80公里,实施水利、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工程150项,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看了一个双庙村小学,有来自5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的50多名学生,6个年级,6个老师任教,整齐的校舍,学生集体食宿,教学秩序井然,教育质量提高,倍受村民称赞。我们看到的整体搬迁村,一排排红顶白墙两层楼房,整齐有序。新规划的新农村多是独家小院,不少农户建起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新建房与景区相配套,与山水景色相协调;村内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乔灌相间,林中有花,犹如茂密山林之中一副画卷;村外水泥路与景区相通,和乡、县相连,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民说:“路通财通,村里发展致富路子越来越宽了。”
——干群素质显著提高,文明行为蔚然成风。以前农闲时,群众多以打牌、赌博打发时间,村内治安存在诸多隐患。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忙着给自己“充电”、外出打工、做生意,中年人忙着整理家务、开设家庭宾馆,老年人闲暇时就到村活动室下棋、打扑克、看电视。我们在裴庄村看到,该村在农户中开展“五好家庭”、“文明经营户”活动,在党员中开展“党员亮身份、服务树形象、我为景区添光彩”活动,大大提升了干群的政治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文明行为蔚然成风,初显新农村农民的新形象。
二、用统筹的理念引领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深山老区这些喜。人的变化,使我们联想到,我省是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像修武这样,旅游兴县富民的地方不少。用统筹的理念引领旅游业,汇集智慧,整合资源,搭建大旅游业框架,带动一些传统产业,催生一批新生产业,既繁荣了区域经济,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富裕了一方群众,可谓是促进老区加快发展、实现县强民富好路子。修武县山川各半,人口30万,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0.2亿元,增长11%;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亿元,增长11.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97元,增长7.8%;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37.9亿元,同比增长18.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0元,增长12%。从修武县看,深山老区2010年买现或超过人均收3500元的第一期目标是比较乐观的。修武县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确立“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树立保护性开发资源理念。修武县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特别是云台山大瀑布是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这使倾心于发展旅游业的时任领导和志士仁人认识到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1999年以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10余年间,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任,把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持续下去。坚持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景区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牌、一场一店,种什么草,栽什么树,立什么牌,服务设施的布局和风格,都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指导思想下,由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设计实施的,确保主体景观的自然风貌与配套设施和谐融合。在景区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对景区内1200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关闭了景区周边的采矿点、水泥厂和污染企业,取缔了景区的燃煤炉灶。基本做到了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维护了景区天蓝、水美、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
(二)统筹景区开发,搭建大旅游框架。“旅游兴县”首先要确立大旅游业的理念。景区开发要统筹考虑,统一规划,逐步实施。修武县财政先后投入8亿多元,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隔山相望的青龙峡、峰林峡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主题景观尽量保持原貌,凸显大自然造就景观的魅力。围绕三大景区的开发,县委县政府支持鼓励有潜在旅游资源的乡招商引资。地处深山区的西村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净影寺景区、青龙峡、峰林峡景区的基础上,又引进资金上亿元,先后开发了当阳峪圆融寺、穆家寨拓展训练营和当阳峪源达旅游生态园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与三大景区交相辉映的旅游大框架。在2010年省政府授予的六家质量奖中,“云台山”是唯一的旅游企业。“云台山”作为焦作市和河南省的名片,知名旅游品牌,将进一步显示其魅力和更加美好的前景。
(三)统筹旅游相关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云台山声名大振,游客数量连年翻番,蜂拥而至的游客带来了住宿难、就餐难、购物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工作的重点放在配套服务、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提高运行效率和效益上。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上,统筹考虑,统一规划,针对不同消费团体的需求,实行高、中、低端消费兼顾,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在县城,有高档次的度假酒店,有适合中等消费的餐饮和星级宾馆。在乡村,有适合休闲度假游的家庭宾馆。在服务区内,有商品零售点和当地土特产品超市。方便游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食宿条件,解决了旅游高峰期的食宿难、购物难问题;在兼顾乡村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方面,景区门票实行一票通,“一日游”变为“两日游”,游客的游览的时间宽松了,消费领域拓展了,处在乡间、村落的旅游景点有了源源不断的客源,乡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自然增加了,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四)统筹三次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5000多家,从事旅游服务业人员达25300人,占全县从业人员总数的40%以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辐射效应,使农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养计划,向高效农业转变。据统计,景区23个山村9000多名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人均年纯收入以由开发前的不足300元增力口到现在的1万多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地区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后突破2亿元、3亿元、4亿元关口,1 0年前,该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在焦作市倒数第一,如今,已跃居全市前列。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2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6.3亿元,增长了38倍。第三产业的综合收入首次超过一、二产业的总和,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支柱。
三、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保护性开发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从修武境内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旅游开发中一旦伤及原貌,改变其小气候环境,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因此,对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建立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思想非常重要。
(二)注重研究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的趋势。修武县在发展旅游产业上充分考虑到让农民从中受益,但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客观因素的存在,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和消费差距还是很大的。2009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2元,年增幅是12%,而农民人均纯收入6097元,年增幅仅有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2.2倍;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比农民快4.2个百分点。按这个速度,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基数、高增幅与农民收入的小基数、低增幅持续下去,今后城乡差距的变化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息,特别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地方或乡村,更要重视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三)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要跟上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给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针对不;同地域特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承包山林中发展特色种植,兴办特色产业,政府劳动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务工人员培训,有组织地引导务工人员流向,落实就业岗位。加大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力度,旅游利益分成向农村农民倾斜等。
(四)老区人民期盼进一步落实老区民生问题。“重在为民”是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四个重在”之一。民生问题就是包括百姓的吃水、住房、上学、就医等等最普通的问题。我们走访的裴庄村,这几年靠旅游带动,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衣食住行有了很大改观。但人畜饮水困难仍然困扰着村民的生产生活,看病难问题也没有有效解决,主要是留不住医生,这是生活在深山区农民的两大难题。对此当地党委和政府已引起重视,并着手解决。但类似问题在深山老区不是个例。希望当地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些调查,研究个统筹解决意见,使深山老区百姓多年的期盼得以实现,跟上全省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