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游一体促发展 强农富民开新篇
——南阳市卧龙区农游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南阳市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西部,辖区面积1007平方公里,人口87万,其中农业人口56万,是一个城乡兼有的农业大区。近年来,该区抓住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农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截至2009年底,“四区、六园、八村”等重点区域已完成了5亿多元的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建成了10多处景区(点),50多家乡村酒店、农家乐和10多处旅游购物点,初步形成了以独山、龙王沟景区和历史文化名胜为中心,以农园、新村、古镇和众多农家特色餐饮点为补充的近郊一日游、二日游环线。2009年,卧龙区接待游客176万人次,总收入505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5%、19%。农游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多人。北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不足2000元增至去年的4000多元,基本实现了建一处景点、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改善一处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决策,推进农游大融合。该区高起点编制了《卧龙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农游一体化发展规划》,确立了农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即以农载旅、以旅促农,把卧龙区建成南阳的后花园。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该区成立并加强旅游领导小组力量,组建了独山、龙王沟景区管委会,出台了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有关文件。区政协对该区农游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撰写了《关于卧龙区农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农游一体化进程中景点管理与项目进展情况》、《农游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农游一体化呼唤乡村道路建设》等一系列调研报告,区旅游领导小组组织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单位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乡村调研督导农游一体化工作,观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农游一体化的看法和建议。2009年开始,该区进一步明确了“四区”、“六园”、“八村”的工作重点,把农游一体化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同时选拔旅游专业人才,增加旅游经费,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为农游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齐抓共管,创造农游大环境。近几年,该区上下围绕农游工作重点,密切协作配合,实行山、水、田、林、路、村整合开发和综合治理,出现了各口围着旅游转的合力态势。一是加强旅游道路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先后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道路150余公里,修建大中桥涵8座,形成了龙祥路、安蒲路、任闻路等7条旅游专线。旅游部门沿路安装旅游标识牌30多块。同时,以旅游区域为重心,依山、绕水、沿路退耕还林10多万亩,种植风景林5万多亩。二是加强旅游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区、乡(镇)、村三级联创,农、林、水、交通、卫生、规划、环保等多口协同作战,治乱创优,对旅游道路及沿线村庄进行综合整治,确保旅游区域沿线道路畅、洁、绿、美。加大对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明确资源保护的范围、责任主体,禁止乱采乱伐、乱圈乱占、随意垦荒、水体污染等破坏资源的行为;成立重点项目工作组,解决低层次开发和无序建设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农游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三、培育典型,绘就农游大手笔。确定了“四区”(独山玉文化旅游区、张衡科技文化旅游区、龙王沟山水休闲区、天鹅湖生态度假区)、“六园”(达士营认种园、蒲山仙桃园、石桥月季园、龙兴石榴园、周庄苹果园、后庄仲景养生园)、“八村”(达士营山河古寨旅游村、小王沟文明新风旅游村、古庄秀水果岭旅游村、周庄绿色瓜果旅游村、后庄仲景养生旅游村、魏家岗湖滨休闲旅游村、小石桥一村双保旅游村、官庄桃花旅游村)工作重点,对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全区各级领导包干到乡镇、村组、农户,区直有关单位以创办试点、示范带动等形式加强对重点旅游区域的项目和资金扶持,促成农游大发展。一是加大山水、人文资源旅游开发力度,催生多彩特色景点。独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矿山公园,龙王沟水库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龙兴乡发挥生态优势,建设渔村果乡、吴汉故里、天鹅湖景区;石桥镇整合资源,打造科圣故里、月季名镇、曲艺之乡、历史文化名镇;兰营水库周边村组全部退耕还林,已造林6950亩,拟建成万亩兰湖森林公园。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农游产业链条。利用荒山岗坡和滩涂,发展瓜菜20多万亩,林果14.9万亩,优质桃、软籽石榴、薄皮核桃6万多亩,花卉2万亩,初步建成了10多个农业观光园。同时挖塘筑坝,发展特色养殖,并进一步引导特色农业园向观光、采摘、垂钓及参与性农事体验转变,达到旅游与农业的捆绑和嫁接,实现一产和三产的就地融合。制定了《卧龙区农业观光园标准》,加强对特色农园的包装打造和规范管理。培育出了石桥月季观光园、安皋瓜果采摘园等5个市级农业示范点。三是加速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建设乡村旅游线。结合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在发展支柱产业、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入旅游要素,培育果(菜、莲、鱼)、牧、沼、游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发展农家乐、土特产和民俗表演等特色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服务项目。制定了《卧龙区旅游村标准》,开展“八看”、“三评”活动。“八看”即“一看卫生二看路,三看环境四看树,五看特产六看吃住,七看游乐八看服务”。“三评”即进行星级农家乐、农游村和旅游特产评定。同时选择2-3个试点村重点扶持打造,争创省级旅游村。四是推动农家乐蓬勃发展,形成城郊餐饮游憩圈。吸引餐饮业下乡创办乡村酒店,扶持农民创办农家乐,建成五星农家、金岁月生态园、独秀山庄等50多家农家乐和乡村酒店,并出台了《卧龙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开展上档创星活动。五是促进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传承发展,形成乡村购物、游乐园。加快农副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开发出月季花茶、有机蔬菜、小黑豆、黑芝麻、鹿茸酒、石雕、玉雕、仿真地动仪等土特产品,并多次在省市荣获大奖。传承发扬民间文艺,安皋镇农民曲胡演奏家夺得全国金奖,谢庄乡东坡唢呐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兴乡农民获南阳故事大王美誉。
四、广开渠道,培育农游大项目。一是以项目为支撑,积极招商引资。目前已吸引万家园、地雅、兴达等企业投资项目共10多个。二是多元吸纳民间资金,开发农游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企业加农户等办法,整合农游资源、集聚民间资金,以建农业园、农家乐、乡村酒店、购物点等形式参与农游开发。三是积极争取农、林、水、交通、文化、科技等多口项目资金向重点农游区域倾斜,聚力扶持农游发展。四是积极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申报工作。力争独山玉文化、麒麟湖生态文化、张衡科技文化旅游项目纳入省重点。
五、加强宣传,开拓旅游大市场。一是先后举办了3届独山民俗文化旅游节、金秋卧龙郊游采摘节,4届桃花观赏节及垂钓节;开展了“卧龙人游卧龙”旅游月活动,向社会发放旅游消费券20万元。二是积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旅游宣传促销和商品大赛活动。三是组织《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大河报》、南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参与农家乐、乡村酒店授星和旅游节会等活动,并设置专版宣传推介,聚焦市场目光。四是制作20多块旅游宣传牌,编制《卧龙旅游自助手册》等旅游宣传品,为游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