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委卢展工书记“4•18”重要讲话精神巡礼之十二
融入经济社会大局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济源市积极探索“景城一体化”旅游发展路子
济源市在落实卢展工书记“4•18”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坚持把旅游业发展与“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建设任务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协调服务一体化、项目开发一体化、宣传营销一体化,“景城一体化”旅游发展模式日渐清晰。
一、实施产业布局一体化,强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旅游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布局协调融合。济源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提出了“一核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布局,“一核两带”就是济源“二龙戏珠”的旅游发展格局:即南部以黄河小浪底为龙头,涵盖西霞院水库、张岭半岛、明珠岛、黄河三峡、西戴河等景点的黄河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带;北部以王屋山为龙头,囊括五龙口、九里沟、小沟背等景点的北部山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中部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集合曲阳湖、克井镇和轵城镇三个复合型组团的城市休闲旅游带。“三区”就是王屋—邵原、五龙口—克井、坡头—大峪三个旅游集散服务重点区域。济源市委、市政府本着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景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好“1”个中心城区、开发“3”个复合型组团、打造3个重点镇的“1133”总体发展规划。“1133”战略的提出,赋予了城乡布局、产业布局全新的发展内涵,与“一核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布局巧妙融合,一个中心城区恰为旅游产业布局中的“一核”,三个重点镇正是《十二五旅游产业规划》中的三个旅游集散服务重点区域。今年初,济源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结构转型的实际出发,明确了“调一强二培三”的总体思路,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强力舞起旅游这个第三产业的“龙头”。
旅游产业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互衔接。济源产业布局一体化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战略思路的制定上,更体现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上:坚持把全市作为一个旅游集聚区来打造,做到旅游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今年,根据全市总体发展布局,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区域合作、集聚发展”的思路,先后启动了《济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济源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王屋山、五龙口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将旅游作为“1133”发展战略中的“一步活棋”、“一颗妙子”,在“景城一体”实践中的辐射效应得以充分显现。
二、实施旅游资源一体化,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作用
体制创新激发景区发展新活力。去年景区经营体制改革作为济源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被摆上议事日程,在经过十余次谈判,六次召开市景区改制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二十余次修改经营合同之后,最终济源市人民政府与蟒河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经营权转让合同,同时将与蟒河森林生态旅游区一山之隔的九里沟景区的经营权划归林业部门管理,使两个景区的森林旅游资源实现了最佳整合。2010年,济源市人民政府与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王屋山、五龙口景区战略合作协议》。至此,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三个国有景区的经营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真正实现了由政府经营向市场经营的转变,实现了优质资源和优势资本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国有景区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改制之后,九里沟景区通过实施禅堂山隧道工程,将其与蟒河景区合二为一,并将与山西省漭河景区融会贯通。工程建设、景区征名、服务培训全面展开,预计2011年合并后的新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将形成一个连晋接豫、山水兼备的北方旅游新亮点。承接王屋山、五龙口景区的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规划入手,开展了王屋山景区数字化系统、林山至王母洞旅游公路、紫微宫古建筑群复建、基础设施技改等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策划。
多元化投资格局激发竞争热情。按照“一景一策”的理念,济源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现有的旅游景区,除小浪底景区为特殊体制外,王屋山、五龙口景区为国有独资景区,九里沟景区为合作经营景区,黄河三峡、小沟背为民营景区。机制灵活、产权清晰,激发了景区的发展原动力。各景区都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摸索建立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中,黄河三峡景区,凭借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强有力的营销举措,创造了日接待游客万人的最高记录。
三、实施协调服务一体化,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
高规格领导小组提升协调服务力度。济源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20多个有关行政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高规格的综合协调机构——济源市风景旅游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形成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负责协调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并将下设办公室变为常设机构,与旅游局合署办公,编制9人,负责日常工作。在领导小组的强力领导下,解决了困扰济源旅游发展的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和管理问题。
硬手腕目标管理增强工作落实力度。市风景旅游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旅游业发展目标分解到全市30多个部门和单位,实行目标化管理,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工作督查和目标考核,制定了奖罚措施。对市直各部门按时、高质量完成领导小组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给予物质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黄牌警告。
“五城联创”和“四个提升”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在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基础上,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2010年济源又启动了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城联创”和提升中心城市、提升组团和小城镇、提升新农村、提升大环境的“四个提升”工程。围绕“五城联创”和“四个提升”开展的全民文明素质教育、中心城区综合提升、阳下路改造工程进展如火如荼,旅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四、实施项目开发一体化,强化对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
济源坚持按照建设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在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注重产业要素的融合发展,着力加强城市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旅游道路交通体系的建设和水资源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城市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总投资4.5亿元的篮球城、文化城、城展馆—科技馆相继建成开放,已成为中心城区标志性建筑和亮点,形成了以世纪广场为中心的都市景观圈和独特的城市文化轴线。兼具赛事承办、群众集会、文艺演出、商业展览和体育健身功能的篮球城正式开放以来,共承办各类赛事活动500余场,接待各地观众20余万人次,已成为济源体育旅游的新亮点。根雕、天坛砚、书画等展览和戏剧、歌舞等展演已使文化城成为展示济源地域文化的平台。新开放的城展馆—科技馆已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交通体系建设提升旅游发展潜力。近年来相继建成了济(源)洛(阳)、济(源)焦(作),济(源)晋(城)、济(源)邵(原)高速公路,使济源形成了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十”字形高速公路大通道,市区内部形成了“一环二纵三横”的公路主干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便捷的快速通道。
水资源开发项目扮靓中心城区。按照“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构想,济源包装推出总投资50亿元 的济渎庙区域综合项目、五龙口温泉综合项目、西霞院-小浪底滨河大道等5个水资源开发项目。目前,西霞湖滨河大道建成投用,济渎庙水资源综合开发“一湖两居三路”建设立即投资近亿元,曲阳湖组团开发建设全面启动,沁水湾温泉开发项目正式签约。
城乡一体化建设构筑济源“景城一体化”新格局。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造,实施造绿、造景、造水,初步形成了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济源先后投入10多亿元兴建遍布城乡的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女娲文化广场、杜八联革命根据地遗址、泰山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玉泉大棚蔬菜基地发展等红色游、生态游的条件已初备。不断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提升了旅游服务接待功能,初步形成了“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区和城市相互融合的新格局,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底气、凝聚了人气、营造了和气、提升了名气。
五、实施宣传营销一体化,强化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提升
大手笔宣传投入。从2004年起,每年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宣传促销。2010年,济源专门斥资1000余万元,大手笔策划济源城市形象宣传片,将在央视集中投放。
文化营销风生水起。以“愚公移山”文化为切入点,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央视和全国150家电视台轮番热播,大型豫剧抒情剧《愚公移山》获“河南文华奖”,并作为河南省优秀剧目进京汇报展演;由著名音乐人创作的歌曲《愚公移山》和《王者之山》唱响中国;“2010《激情广场》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活动”走进济源;《愚公移山》特种邮票首发亮相。
体育营销方兴未艾。在篮球城的体育赛事活动中,旅游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场地滚动广告、片前插播广告、冠名营销等等,旅游与体育联姻产生了巨大的营销效应。
合作营销实现双赢。以山西、焦作、洛阳等周边强势景区为依托,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走“融合、联合、合作”的发展道路。按照“结对联络”的思路,结成促销联盟,通过联合举办主题活动、联合广告营销等方式,实现线路对接、游客互送,打造出晋豫金三角国内旅游精品线路。
得益于“景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今年上半年济源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1至6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7.3亿元,同比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亿元, 同比增长11.2%。全市接待游客21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2%;实现旅游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15.6%。
编后语:省委卢展工书记强调:“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旅游业是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如何把优势发挥出来、把支撑打造出来、把后劲激发出来,济源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入题,从“城景一体化”破题,探索了一条“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城市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新兴产业,需要的是昂扬奋发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一往无前的锐气,济源的探索是可贵的,成效是可喜的。虽然探路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毕竟他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