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旅游工作 >> 正文
57
河南省旅游局办公室
2010年08月18日 
 

按:近日,驻豫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对此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省旅游系统认真学习借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努力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现将该报告印发,以供参考。
 
 
关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
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省委、省政府:
    按照全国政协办公厅的统一安排,71221日,以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为团长,副主席龚立群、梁静、张亚忠为副团长的驻豫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就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项考察。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的周密安排和市地的大力支持下,考察团先后深入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大庆、漠河、大兴安岭等地,感受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闯关东精神、抗联精神,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豪迈志气、磅礴大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体验了黑龙江省各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有序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取得了黑龙江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大家对黑龙江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赞不绝口,对各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充分肯定,对进一步加强河南和黑龙江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充满信心。
一、做法与成效
(一)规划科学合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黑龙江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组织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和国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资源高效永续利用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黑龙江省还把全省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6个生态经济区和6个重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建设区,对不同区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黑龙江省立足本省大森林、大冰雪、大江界、大湖泊、大湿地、大熔岩、大油田、大农场等八大资源禀赋,以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品牌、树立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形象为目标,将本省旅游产业规划为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旅游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等十大板块和文化生态游、华夏东极游、神州北极游、林海泛舟游和火山边陲游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构建起点面结合、良性互动、面向全国、辐射欧美的旅游业全方位发展体系。这些规划,符合当地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群众意愿,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保证作用、规范作用。
(二)措施扎实可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黑龙江通过完善生态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和联席例会制度,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实施平原绿化、湿地保护、草原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治理等一批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全面提高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通过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悉心营造理解、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环境。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黑龙江省着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形象,提升北国风光美誉度;着力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省政府还与省财政厅、省农村信用联社共同签署了《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项目金融合作协议》,建立乡村旅游项目贷款制度。这些措施,务实求真、扎实可行,既有路径依赖,又有制度规定,确保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成就令人瞩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黑龙江省近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4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6%;治理三化草原1910万亩,植被覆盖率平均增加25%以上,优质饲草增加4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0万亩,水土流失和黑土层变薄的趋势得到有效遏止。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已达576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总量2950万吨,实现绿色食品总产值717亿元,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灰色清关”、甲型流感疫情持续蔓延的巨大冲击,面对国内消费信心不足、国际需求急剧下滑的复杂局面,面对旅游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旅游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黑龙江去年共接待国内游客1.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6.2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29.84%和20.76%;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实现649.85亿元,相当于全省GDP7.84%,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四)前景光明可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黑龙江省提出了以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为核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全面提高环境承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积极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工作,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功能设施建设,改善生态人居环境质量;整治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生态人居环境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全民环境教育为载体,推动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等六大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黑龙江省确立了努力在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打造重点骨干景区、加快旅游名镇建设、旅游业改革开放、北国风光宣传推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新农村旅游工程等八大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的战略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黑龙江省通过实施以上工作举措和打算,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经验与感受
(一)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去谋划。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只有被切实摆上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才能彰显其重要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新的理念、更好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硬的措施,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要努力寻求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努力使之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两型”社会建设相协调。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打破区域分割和行业壁垒,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政协参与的领导体制,增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搞好旅游开发,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
(二)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扩和旅游产业发展放在市场经济背景中去运作。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不能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单纯依赖政府。只有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产品服务品牌化、发展方式集约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要放宽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积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采取独资或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市场主体,有效缓解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要充分发挥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确保市场主体能够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产业获取收益,引导企业自觉将更多的要素资源投向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市场调研,把握需求变化,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的经营业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发展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旅游,延伸旅游产业发展链条,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扩张向注重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攀升的消费需求。
(三)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放在先进科学技术中去提升。伴随信息、网络、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不断增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建设、修复能力,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水平。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改革旅游产品的固有形式,建立起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商务管理模式,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多方面服务,使之更具个性和体验性,更加适应旅游者的消费特点。要大力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加快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武装旅游产业,通过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储存、输出等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要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积极促进在旅游预定服务模式、盈利模式、服务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促进旅游大众化和个性化发展。要通过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旅游设施、旅游装备的技术性能,带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四)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放在良好社会环境中去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制定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和就业政策,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制定、颁布、实施、监督、调控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系统,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快修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切实维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主动服务、高效服务、热情服务,认真落实绿色通道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作用,大力宣传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努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建议与期盼
(一)在率先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新进展。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土地广袤,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水利资源充沛,耕作过程对自然环境冲击较小,农业环境洁净程度较高,所有这些,都使得黑龙江省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禀赋良好、潜力巨大。建议黑龙江省充分发挥先天优势,进一步加大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在节约土地、珍惜资源、改进和提高种植技术、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安全农业、高效农业方面为全国多做表率、多创新路。待条件成熟时,抓紧编制松嫩平原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争取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二)在深度开发边境旅游方面迈出新步伐。黑龙江省有绥芬河、黑河、东宁、密山等19个边境市县,有长达近3000公里的边境线,在发展边境旅游方面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竞争力。建议黑龙江省根据边境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特点,坚持走以专为主、以优取胜、旅贸结合、多态并举的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订旅游产业规划,尽快开发出一批内涵更丰富、形式更灵活、游客更满意、效益更明显的边境旅游产品,实现边境旅游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三)在全面提升工业旅游方面获得新成就。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不仅拥有大庆石油工业旅游中心、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园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诸如哈尔滨啤酒厂、黑龙江省四大煤城、林都伊春、哈飞工业等颇具工业旅游潜力的企业。建议黑龙江省进一步澄清工业旅游家底,挖掘工业旅游资源,积极培育、扶持多种类型、多种形式、高层次、复合型的工业旅游项目,促进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将建设企业市场营销网络与完善工业旅游市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将招商引资、客户市场营销与打造工业旅游知名品牌机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企业与产品的品牌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文化和理念,提高社会认同度。
(四)在切实加强资源整合方面实现新突破。由于黑龙江土地广袤,幅员辽阔,所以在黑龙江旅游花费在行程上的时间特长。建议黑龙江省进一步整合现存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增加旅游元素,丰富旅游内涵,下大力气解决旅游景点相对分散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旅游景点之间服务区、加油站、观景点、卫生间的服务设施建设,以缓解游客旅途困乏,方便游客放松身心。要加快构建航空、铁路、公路相互贯通、无缝连接的快速交通体系,尽可以缩短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时间。

本期报:
国家旅游局,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省政协主席、副主席,省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送:
局领导、各省辖市有关领导。
发:
机关各处室、局直各单位,各省辖市旅游局,巩义市、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项城市旅游局。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