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游一体 打造特色产业
——南阳市西峡县积极探索旅游富民新路子
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的南阳市西峡县是我省西南边界的一个山区县,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人口43万,森林覆盖率76.8%,是省旅游体制改革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开放景区14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3A景区4个,2A景区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近年来,该县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农游一体”为抓手,以省旅游局开展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为契机,积极培育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探索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新路子。该县已初步建成一批“农游一体”试点村,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试点村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农游一体”,初步达到了依托旅游业强村富民的目的。
一、强化三个引导,突出农游一体的重要地位
该县结合本地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的特点,把农、游结合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整体工作部署,明确发展定位。一是从理念上引导。去除了农是农、游是游的落后观念,确立了“农游一体”发展理念,提出了“以游促农、农游合一、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城市和乡村、农业和旅游,实现城乡融合、农游合一、强村富民。二是从规划上引导。做到超前规划、科学规划、系统规划,聘请省社会科学院编制了《西峡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确保“农游一体”按规划有序推进。三是从工作中引导。按照旅游与“三农”工作统筹发展方针,坚持用旅游理念来抓农业,积极培育特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坚持用旅游理念抓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绿色通道、沼气、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坚持用旅游理念来引导农民,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培育新型农民。同时,注重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协调推进农游一体化,实现旅游阶段效益和农业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抓住三个关键,力促农游一体的稳步推进
一是分类指导。西峡县历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目前该县拥有10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35万亩野生猕猴桃基地和年产8000万袋袋料香菇及菌果药业生产基地。依靠这样的产业基础,西峡县把乡村旅游划分为特色农业观光、旅游配套服务、移民新村建设和民俗农耕文化游四个类型,突出主业,完善要素,协调发展。在老界岭、龙潭沟、恐龙遗迹园、宛西工业园等成熟景区,大力发展以农家宾馆为主的专业村,搞好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在猕猴桃等特色林果基地专业村,以观光农业为主,在每年春季和秋季,举办赏花节、采摘节,丰富旅游项目;围绕生态移民新村建设,发展以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为主的乡土文化游。该县还积极挖掘西峡饮食文化,发展特色小吃;挖掘西峡地方曲艺文化,打造特色演出,逐步拉长当地旅游产业链条。二是试点推进。在全县确定了基础条件较好的8个试点村,加以典型引导,探索经验。其中,太平镇东坪村、双龙镇化山村、丹水镇丹水村、二郎坪中坪村等4个为景区配套服务专业村,田关乡孙沟村、丹水镇英湾村、五里桥镇黄狮村等3个为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村,军马河鱼库村1个为生态移民新村。目前,8个试点村按照“农游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双龙镇化山村现有农家旅馆150家,床位6000张,2009年旅游综合收入达5000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的90%来自旅游服务业。三是精心打造。在推进“农游一体”的过程中,该县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详细研究,综合考虑村、组的地理情况、村民的生活习惯及生产状况等诸多因素,在旅游道路、停车场、休闲设施、演艺中心、食宿服务、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认真安排,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全力提升试点村的建设水平,使游客能够真正体验到“农游一体”的乐趣和品位。
三、做到三个倾斜,保障农游一体的健康发展
为加快“农游一体”的推进步伐,西峡县委、县政府强化对“农游一体”试点村的组织协调:一是从领导力量上倾斜。县政府确定了包村领导,乡政府确定了主抓领导,村班子齐上阵,对试点村的打造实行目标管理,从质量管理、配套服务、营销策划上细化责任,跟踪问效。二是从资金扶持上倾斜。将通道绿化、村村通道路建设、旅游通道建设工程资金捆绑使用,向试点村倾斜;县乡两级财政对发展农家宾馆的农户各发放扶持资金1万元;鼓励农民用宅基地入股与投资客商合伙经营;协调金融部门提高贷款额度,组建了源盛公小额贷款公司,着力解决融资困难。三是从政策扶持上倾斜。针对新发展的农家宾馆等建设制定了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税收奖励、设施配套等优惠措施;县政府协调财政、发改、旅游、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电业、通讯等部门,对路网、通讯、用水、供电、标识标志等基础设施一次性免费配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