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07年11月上旬,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副组长, 原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朱毅同志等一行深入鲁山县调查研究旅游业发展情况,撰写了《强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鲁山县旅游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并在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主办的《咨询与建议》上刊发。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对此做了重要批示。根据省旅游局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现将该文印发,供全省旅游系统学习借鉴。
强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
——鲁山县旅游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朱 毅
11月上旬,我们到革命老区鲁山县调查新农村建设情况,虽是深秋时节,所到之处,仍然感到一派生机盎然的气息。不说城区变化惊人,单就就我们所到的重点扶贫开发的两乡镇五个村,一山一景,一村一貌,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不已。几年没到鲁山县,焉何发生如此巨大变化,通过调查,我们深切感到,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地资源,以小求大,大中求强,强力开发旅游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有力促进了老区新农村建设。
鲁山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河南区党委、河南省军区就在这里驻扎。解放战争时期,豫陕鄂边区党委、豫西党政军机关设在鲁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自1993年以来,鲁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山 (石人山)、佛(亚洲第一大佛)、汤(绵延百里温泉)”为核心内容的旅游产业开发,起到了对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特别在西部贫困山区,旅游业惠及千家万户,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2001年全县贫困人口16.23万人,去年已降低为6万人左右。
一、旅游产业给全县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旅游,一直被公认为“无形出口业”、“无烟工业”。鲁山县委、县政府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上下总动员,全力以赴,艰苦创业,大打旅游“人民战争”,逐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三条线”的旅·游发展格局。“十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8.2亿元,组织实施了上汤佛泉寺、下汤温泉、昭平湖风景区、玉京温泉度假酒店、六羊山、十八垛、百瀑峡、清水河风情园、楚长城遗址和以画眉谷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全县旅游景区集群基本形成,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日臻完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叫响了全省,走向了全国,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连年增长。2001年旅游人数为36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2006年旅游人数增至1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惠及贫困群众8.6万户,成为全县最大支柱产业。有投入就有产出。旅游兴,百业旺。据讲,全县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年财政收入已由九十年代初期的几百万元,今年可增加到近三亿元。
(二)农民增收脱贫成效显著。过去到鲁山县,听到的都是“农村最穷,农民最苦,干农业最无出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乡亲,欢声笑语,喜事连连,不住声地夸赞“党的政策好,开发旅游好,干部服务的好”。我们所到的几个乡村,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乐”宾馆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实现了扶贫工作整村推进,建起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据调查,全县“农家乐”旅游接待服务区已发展到2l处,农家宾馆450家,涉及6个贫困乡镇20个行政村,床位5340张,从业人员1600多人。今年元至10月,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43万人次,直接收入656万元。县里的同志感叹说:过去老区群众砍树开荒种粮,累死累活不见钱粮;如今开路建房搞旅游,开发一座山,激活一个县。开发一个点,致富一大片。尧山镇地处深山,是鲁山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该镇凭借自然资源搞旅游开发,境内除石人山风景名胜区、六羊山、寸八垛三个景区外,近几年先后开发了四道河、铁匠炉、尧山;上坪、想马河、营盘沟、西竹园、下沟、桃林等9个村的“农家乐”旅游。全镇6400家农户有1500多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仅在石人山景区抬滑杆的就有200多人。县扶贫办的同志说:过去扶贫一家一人救济,今年救济,明年返贫,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和出路。学习外地经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旅游,才带动了全县扶贫工作步入了一个新天地。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旅游开发促进了鲁山县以公路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发生巨变。全县境内163公里国道进行了升级改造,省道增加到99公里,县道增加到198公里,全部为四级水泥路。同时,集中对乡村道路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新建乡道(油路或水泥路)227公里、村道933公里;城乡客运线路由2001年的48条345个班次增加到目前的75条366个班次,直接覆盖行政村415个。各部门围绕旅游搞开发、搞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固定电话装机量6.5万部,手机拥有量达到16万部。特别是最为贫穷落后的西部乡村,从通砂石路变成了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我们实地调查的上汤村,原是一个贫困村,村民分散居住,村内基础设施很差,通过旅游开发建设,全村整体搬迁重建,村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村容村貌一派新气象。据统计,1997年以来,全县用于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贷扶贫资金60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定点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特别是200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确定为整村推进的重点,水泥路不仅修到每个自然村,而且实现户户通,促成6个行政村开发“农家乐”旅游,成为全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示范村。我们在西北部的一个深山村张沟调查,8个村民组、14个自然村、324户1278人,办“农家乐”,推生态游,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11.2公里的环绕自然村道路,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投资3.2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实施了以沼气为主的“一池三改”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吸引大批游客蜂涌而至。据村支书介绍,全村农家宾馆48家,从业人员180多人,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自来水入户率达97.2%;有小汽车5辆、摩托车218辆、固定电话300部,入户率达92.6%,并拥有手机、电脑400多部,电视机350多台。
(四)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2001年以来,政府投入400万元,招商引资1.12亿元,开发建设了玉京温泉度假、皇姑浴温泉度假等重点旅游项目,有力促进了老区小城镇建设。我们调查的下汤镇, 目前已建旅游饭店、酒店5个,中小旅馆28个,接待游客能力达2500人以上。镇区面积由2001年的1.2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2.1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83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6230人。小城镇建设不但改善了镇区的基础设施,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而且为吸引投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条件。目前,仅在下汤镇区从事旅馆、餐饮的农村劳动力就达860多人。据统计,鲁山县目前小城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比2001年增长98%,增幅既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更显著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幅度,可见旅游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五)乡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产业开发促进了老区由封闭走向开放,人流、物流、信息流开始城乡互动,促进了老区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老区农民由开发初期说城市人傻、花钱爬山受罪不划算,变成现在主动赞颂家乡山水,采取一切办法推销景区、推销自己,吸引游客引资开发;老区群众由开发前的热情好客、淳厚待人、不求回报,变成现在的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善于经营。他们说:开发旅游见识广了,环境好了,风气变了,娃儿们上学有出息了。我们所到的五个村,2000年前没有上大学的,现在每个村都有五六个、十几个大学生。四棵树乡张沟村,加强综合治理力度,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治五乱刹三风四改四通”。“五乱”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三风”即大操大办请客风、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四改四通”即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通水、通电、通道路、通电信。乡村统筹规划,重点治理,群众积极参与,全力配合,实现了村庄干净卫生、亮丽整洁。老区群众在与游客的交往中,文明礼貌,热情周到,诚信待客,合法经营,创业能力不断提高,资本得到积累,创业门路越来越宽广。四道河村民贾小仓通过参与画眉谷景区的开发,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赚取了创业资本。2005年组织本村村民到南阳等地承包景区滑道工程。2006年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注册成立了欢乐行滑道有限公司,组织以尧山镇为主的工匠50多人,在全国各地承包经营景区滑道工程。目前,该公司在全国经营滑道14条,在建滑道4条,公司年利润200万元以上。
二、鲁山旅游扶贫经验的几点启示与建议
调研中,我们与县乡村干部群众围绕鲁山县委提出的“实施二次创业,打造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结合我省旅游扶贫开发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要深刻认识旅游产业对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省革命老区大多数在老、少、边和深山区。从我们曾经到过的一些市县和鲁山的实践经验来看,旅游业已是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大产业和重要途径。从许多老区的发展情况看,这几年,旅游业发展迅猛异常,大大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特别是对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大作用的产业。为此,我们在进行“拔穷根、谋发展,建新村、奔小康”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在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贫困地区,要把开发旅游业作为扶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旅游业的大发展,已为老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希望借鉴鲁山旅游扶贫开发的经验,切实把旅游业当作老、少、边和山区扶贫开发的新产业,大力挖潜,大力发展,以期发挥最大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二)要注重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调查中,不少同志认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和鲁山县旅游展望报告的预测来看,生态环境产品将是未来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但是, 目前需要解决对生态产品开发的认识问题。在我省,生态环境产品开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把生态环境产品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联系到了一起。应该说,生态环境产品不会破坏资源,而是当前的某些落后的开发方式破坏了生态资源。我们与四道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平的交谈中,很受启发。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搞农家乐旅游,实际上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这几年,我们开发了旅游,整治了穷山恶水,吸引了八方朋友,富裕了千家万户,改善了生态,减少了灾害,这就是我们理解的生态文明之路。从鲁山县的开发过程也可以看出,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有一个从简单粗放到精细化的发展过程。他们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载体,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由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这在全县巳蔚然成风。当前,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投资与开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特别是在老区、在开发与经营规模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虽然旅游开发吸引社会资金的规模较大,吸引了一批客商或民营企业,但从投资规模上来看,有影响力的资产联系的企业集团屈指可数。如果在投资开发过程中,注意系列化、品牌化开发,能够利用资金方面的优势,就能创造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生态产品品牌,实现规模扩张,大大提高我省旅游业的投资效益。
(三)要充分发挥老区自然景观和特色农业的优势。高山奇洞、峡谷深渊、雪峰冰川、沙漠荒野,对老、少、边和深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害无益;湖泊、河流、森林、荒山,在传统的生产条件下,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十分有限;村寨、民居、寺庙、风俗和农林水特产,平时也只是自然享受,并不生财。而一旦开发和形成旅游产业,这些自然景观和土特产品就变成了宝贵的财富,就成了有价值并能永续利用的商品。就鲁山旅游业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远,有奇观就有游客。对于那些雄伟壮观,美丽迷人的景点和奇特民俗,人们不会怕山高路远,也不惜长途跋涉去一饱眼福。像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川九寨沟、吉林的长白山等自然景区就是如此,从省城出发有几天的路程,有的只通汽车,一路烟尘滚滚,仍然游客如潮。过去我们去石人山,交通不便,从郑州出发,差不多要赶一天路程,这些景点,初期也都是在低层次开发利用,吸引了一部分游客,积累了一定资金之后,再进一步改善交通通讯条件和基础设施,逐步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产生了更大的效益。这样,老区的自然景观和土特产品优势,就会日益充分发挥出来,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四)要树立正确的旅游经营思想。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不惜花重金、消耗精力体力,出游于各地各国和洲际之间。我省是旅游大省,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本省人自游和到我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日渐增多,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出游者都有一个好奇心理、求新求知心理、怀旧心理和陶冶情操、增强体质的愿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资源开发”的观点,克服“资源天赐”的思想,舍得对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必须树立配套建设和综合经营的观点,克服单打一的经营理念;必须树立创新的观点,建立本地区的旅游商品特色和经营特色,克服一般性的服务经营观念;必须树立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观点,克服只注重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观念,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和内部潜力;必须树立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观点,一方面要研究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旅游的需求,尽可能多地接纳旅游者。另一方面则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施,保证服务质量,不断降低旅游产品成本,追求最大经济社会效益。
(五)要充分认识老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相比较而言,老区虽贫穷落后,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现代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加渴望能够在工作之余告别都市的喧嚣,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彻底地放松。而老区旅游业也正因为其资源丰富、无污染、健康,成为新世纪的一项极富发展潜力的产业。近几年,老区旅游业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快、最有生机活力的产业之一。老百姓的劲头很足,热情很高,投入越来越大,一定要支持、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的老区旅游业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全省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乡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这些,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当充分认识,因势利导,克服困难,再创辉煌。
(省委原副秘书长、省老促会理事李天相,本组秘书长尹绪明参与此次调研活动)